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2-07-13浏览:次
摘要:培养研究型和创造性的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主要的任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仍然是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本文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路,通过确立研究性学习标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构建完整和连贯的本科课程体系;建立教学与科研相融的教师奖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变革,产生质的变化。如何在世界林立的强校中加快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大学体系是什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是否是改革的非重点等等。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本文以本科教育改革为视角,从教学模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何谓研究型大学?自纽曼断言“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以及中世纪巴黎大学模式,经过威廉·洪堡的创见“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和与之相配的柏林大学模式,到范·海斯的新识“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以及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以来,大学在历史延展中承担了育人、科研、服务的职能。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本文以为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虽加快了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却日益陷入研究型大学即研究生大学、科研大学、综合性大学等误区。这些大学以科学研究成为办学的中心,研究生教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却存在着教学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资源紧缺、教师精力不到位、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报告指出,虽然美国研究型大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本科教育思想、模式和师资方面都辜负了大众的期望。因此,报告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出10条建议。其中包括“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建构以探究为基础的新生学习活动”、“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融合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以顶峰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顶点”等内容。自报告公布之后,美国各研究型大学纷纷对本科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改革,并掀起了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
本科生是研究型大学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为避免重蹈美国本科教育的老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要充分确立本科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规律,应当把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但是在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上,研究型大学多数都偏向于科研,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这样几个现实问题:
一是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方式影响了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多数研究型大学制定出优惠的科研政策,将科学研究作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教师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科研中,除非学生主动质疑,多数教师很少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
二是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不少研究型大学将主要的教学资源都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教授们主要给研究生上课,本科生难得见教授一面,更不要说与教授们进行讨论与交流,甚至出现由教授所带的博士生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况。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0年,在部分重点高校,有1/3的教授和1/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其中,12所高校中的2/3的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
三是长期形成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积重难返。长期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大部分教育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学习、知识传授驾轻就熟,而对于创设开放环境、发散思维、做创新思考则显得茫然失措。偏向专业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种种现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种口号,教学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与之不相适应。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一方面,社会一些评估机构的主要依据是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的期刊层次和数量、重点学科数、研究生规模等等;另一方面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年终考核和奖励,评价标准也主要是科研成果、论文,而不是本科教学质量,在这样一种导向机制下,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脱节。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准
应试教育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准确传授,在这“知识的转移”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师替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里,教师教的感觉、学生学的乐趣必然显得索然无味,难有教学相长的快乐,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转变这种现状,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
对于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理念在实际行动中的落实。因此必须解决好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以各种教学制度的形式予以强化和贯彻,使其作为发展环节整合到学校的教学过程结构中去。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
探究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课堂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求新、求异的创造精神,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要求更高,要变传授知识为教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促其将外部信息加工内化,使其逐步具备信息化发展形势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首先,建立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科学性、规律性、发散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知规律,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来源开放性、知情交流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内容的选择应注意拓展的空间和相关学科的兼容性,有较为宽厚的横向与纵向背景,使学生的探究不至于拘泥在形式化的问答之中。
在我国,已有不少研究型大学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如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为新生开设“学科入门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并不只是老师讲授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而是带有研究性的课程;或者为一、二年级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或者成立基础学部,将一年级学生集中管理,实施和构建研究式的教学模式。
(三)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
本科生是研究型大学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质量,研究型大学应该为本科教育提供丰富的智力和科研资源,积极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它能够提供机会使得师生一起参与研究,同时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感受教师严谨的探索科学真理的态度,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发展友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等。
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中,无论是以学徒方式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还是参加以项目和课题形式的研究性课程,都可以认为是从不同层次实施本科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应该把进行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融合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学生提供在其他环境中不可能得到的科研体验,力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方法有: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制度,学生申请参与院系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完成研究后要提交论文,阐明研究成果及收获,经审核合格可获得一定学分;鼓励和资助优秀本科生提出自己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尽早了解和参与研究过程,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完整和连贯的本科课程体系
课程的完整性是指本科课程应是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之间应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知识体系,以保持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使本科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课程的连贯性是指本科课程之间应该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即某些科目有其先后顺序的连贯,同时又有其左右次序的连贯。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助于提高教育计划的质量。
为应对社会发展日趋综合化的新形势,研究型大学应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改革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一体的连贯的本科课程体系,加强本科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注重设置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以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渗透。实现完整的本科教育,培养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
(五)建立教学与科研相融的教师奖励机制
研究型大学充足的研究资源能够对本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单纯的研究价值取向也会给本科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也会使学校把砝码加在了科研上。在美国,大约只有35%的大学将本科教学作为教师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内容。与国外一样,我国的大学虽然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也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和奖励的首要标准。
因此,要提升本科教育的地位,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师激励机制,要从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远期目标出发制定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比如教师的年收入增加的部分,按一定比例以教学成果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及时将科研中的先进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学资源,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崇实,潘懋元.本科教育:高校立校之本[N].中国教育报,2005-4-1:(4).
[3]王留栓.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新框架----学习+研究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89-92.
[4]赵恒平,龙婷.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定位与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0-124.
[5]印杰.中美本科教育改革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108-109.
[6]姜凤春.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6):45-49.
[7]肖瑞峰.大学使命引领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9-9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