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论述校园文化与高校学风有何联系及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5-01-29浏览: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学术性,我们应通过校内专家讲坛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专题讨论会、专业知识与学科竞赛和学习研讨会等,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不断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发展,教学管理

  我们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外语角、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自主功能,在加强团委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放手让它们大胆地开展诸如科技、文学、书画、演讲、歌唱、舞蹈、器乐、曲艺、集邮、棋牌、摄影、公关礼仪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

  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比如,在低年级开展与名师对话活动,对学生的人生导航与学习指引可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旨在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学校要努力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坚持校务、院务、系务公开,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校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它对师生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规范,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并协调校内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对各项制度加以改革,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整个校园内的活动规范化、有序化,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可想而知,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必将为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带来活力,它对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改善自身的硬软件环境,加强监督与管理,营造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逐步造就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

  以促进学风建设为出发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学风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不断进取,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多作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职工及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等,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现代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它有三层结构:外层为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中间层为制度文化,以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内层为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从广义上理解,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风气,主要体现为教师治学、治教作风和学生学习作风,它由一个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组成,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狭义上理解,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的风气,它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精神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点。优良的学风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财富。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即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而且依赖于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社会氛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社团活动等宣传工具,能为学生了解校事、国事、天下事提供重要的平台,也能将校园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使学生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正是校园文化提供了社会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把准时代脉搏,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大有好处的。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统整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行为,加速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锐意进取精神、严谨治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弘扬,最终使师生走向敬业爱岗、文明守纪、刻苦学习之路;会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师生愿为校园建设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也必将会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学校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中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能够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能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增强对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感受力与领悟力。而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比赛等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能够使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拥有开阔的胸怀,形成开朗的性格。

  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情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各种制度、各种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隐性课程。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规定了环境教育的三个视点:‘校园情境中关于环境的知识’,‘为了环境的价值观、态度、积极行为’,‘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素材’”,这些视点是建构环境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为此,校园内有必要修建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营造一个具有文化观念、文化品位的优美校园环境,使整个校园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校园建筑、雕像、园林等实物,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整洁的校园、催人奋进的校训、严明的行为规范、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宿舍文化、图书资源建设等,都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建设。虽然有些只是外部条件,但它对师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由此所产生的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力量巨大。因此,高校应发挥自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林一景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位与育人功能。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学风建设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好“坚持四性”的工作内容。

  我们应充分利用党课、团课与“两课”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同时利用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努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拼搏奋进、立志成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等教育论文论述校园文化与高校学风有何联系及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1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