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4-08-25浏览:次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先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育人实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符合这一趋势。本文对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操作的步骤流程和保障措施简单做一阐述。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为了完成全部教学任务,非常容易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局面,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很难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问题教学法是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团队合作、互动交流来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成为导演和引路人,学生则成为主要演员,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通过思维活动获取知识,教材也由教师的一人钻研变成师生共同钻研,教师、学生、教材都在应用的位置上和谐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问题教学法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根据所设置的问题,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来说,远远要比记住教材中所陈述的文字更为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采取问题教学法,有效的突出了师生互动环节和学生实践环节,以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学习这门课程无用论等皆可迎刃可解。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提升改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达到这门课程特殊的育人目的至关重要。
二、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步骤流程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步骤流程主要有以下五步:
(一)教师提前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之中,首先在于问题的提出,即在正式讲解本章内容之前,预先将问题布置给学生。科学的问题设置对于问题教学法的成功的关键。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问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反应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问题的难度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真正起到开掘学生思维的目的,而过难的问题则容易导致学生遇难而退;再次是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发散性,即能从一点发散出诸多知识点,便于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基于以上原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根据每一章设置一个统领全章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如上编综述问题设置“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社会、”、第一章设置“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二章设置“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失败?”、“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是又失败了,其教训是什么?”、中编综述设置“为什么把官僚资产阶级看做中国革命的敌人”、第四章设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设置“如何认识大革命失败之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衰”、第六章设置“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七章设置“如何认识抗战胜利后国内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之争”、下编综述设置“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第八章设置“如何认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第九章设置“如何看待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初期的挫折”、第十章设置“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这13个问题可谓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知,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育人方向。
(二)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教师在布置给学生问题之后,学生在课余通过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启发等寻找自己的答案。在布置给学生问题的同时,教师不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文献,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在翻阅这些材料时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参考如下四类文献:一是伟人文献,如《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二是专业书籍,如《中国近代通史》、《剑桥晚晴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三是专业期刊,如《近代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四是相关网站,如近代中国网、中共党史网等。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好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交流。
(三)课堂学生分组讨论
在课堂授课的流程设计上,教师首先预留出课堂讨论的时间。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六人,指定组人一人,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围绕设置问题进行发言交流,并作一定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旁听或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之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课堂进行典型发言。
(四)课堂组织集体交流
在课堂集体交流时间,每小组指定的学生进行典型发言,首先要对本小组讨论的情况作一基本介绍,对本小组的基本观点做一陈述;其次也要对个人对本问题的思考思路、查看的资料、主要的观点进行介绍。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继续挖掘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评分并存档,作为改成最终课程考核之中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课堂组织集体交流环节应保证在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
(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在每个小组发言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本次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其成绩,点出其不足,尤其是对学生需要加强的方面进行点拨,为其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较为完整的解答,解答的过程之中,要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充分开启学生的思维,并点出学生发言之中的错误观点,并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使用的保障措施
问题教学法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顺利实施,必须完善一些保障措施:
一是精选讨论问题。正如上述所提及的,所提出的问题科学与否决定了问题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这就需要教研组加强教研,吸纳更多的人的智慧,优中选优,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发散性的问题,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优化问题,使问题的设置日益科学完善。
二是做好课堂组织。课堂组织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开说也很重要,如何科学配置各流程的时间、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总结、如何把问题教学法和常规教学紧密结合,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这些环节既不能按一整套固定的模式亘古不变,也不能随意变换,否则的话,在教学实践中就很难做到一环扣一环,学生也很难紧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同样需要教师认真去研究,使一整堂课的组织能够做到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三是教学内容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课时则略显不足,采用问题教学法虽能发挥其优势,但如果按照教材章节进行学习,必然使课时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既要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又要全部完成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套符合问题教学法要求的教学体系,这同样需要教研组认真去研究,花力气构建一套以问题为导向的重难点突出、简略得当的教学内容。
四是完善成绩考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如果要很好的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功能,还必须要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突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在这一考核体系之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课程的最终成绩,而平时成绩中,要把学生课余查找资料、课堂讨论和发言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是为了督促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问题的保障。
总而言之,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运用之中,能够为实现真正的育人目的而服务。而要更好的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功效,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完善,在总的科学原则之下,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去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保障,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更好的发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我国历史教学管理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1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