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偏向的非线性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高等教育发布时间:2014-05-08浏览:

  宋朝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名家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可耳。”强调总体不错(即大醇)就过得去,差不多了,不能求全责备,提出过高的要求。古人对“名家”的要求尚且如此宽容,而我们何必对学生的习作苛求呢?况且这样子做也是有悖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叶圣陶先生也曾主张“国文”训练(即编写训练)要以“像样”为目标,能写“通顺”了,也就大体像样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偏向,思考

  所谓“偏向”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所谓“非线性思考”指本文不从点上深挖,而是试图从面上作散点式或者网状的探究。即对同行和自己在作文教学五个方面作一些理性的反思:一、在文风上,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思想,而忽视作文自身的规律。二、在语言的训练上,忽视了阅读教学与编写教学的结合,造成了学生作文语言的贫乏与平淡。三、在文体训练上,受“淡化文体”意识的影响,一是忽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的研习,二是忽视应用文的编写练习。四、在编写心理上,只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掘。五、在批改作文上,老师过于求全责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奖励。

  所谓“偏向”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所谓“非线性思考”指本文不从点上的深挖,而是试图从面上作散点式或者网状的探究。即对同行和自己在作文教学在五个方面作一些理性的反思。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语文知识和编写技巧高度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又以学生进行编写训练为主的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这项工程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经历时间长而见效慢,所以不少教者都把它视为畏途。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便成了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领域里的一些课题,诸如如何命题,怎样指导,如何批改等等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这对于更新观念,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无疑是大有禆益的。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误区,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请教于大方。

  一、在文风上,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思想,而忽视作文自身的规律。

  其主要表现为,不注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致使学生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现象,不是连篇累牍的豪言壮语,就是公式化的决心书,甚至有的学生写说明文也偏向于明显的政治色彩。学生习惯于空发言论,而不作具体的分析,文章写得空泛无力。我在所教的两个班中初一接手的时候,发现问题相当严重,其中5班是一个数学提高班,8班是一个普通班,他们在作文中受“立意高”、“境界高”等意识的影响,编写时在立意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误区。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两个班加起来共65人,其中5班36人,8班29人。见例图1:

  认为作文必须与理想和目标挂钩才算好的立意的有23人,占总数的35%;认为不必联系中学实际或者自己的生活,写国际国内大事才算高的立意的有34人,占53%; 认为写亲身经历的生活,写真情实感才算好的立意的同学有8人,仅占总数的12%。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太简单,不够典型性,所以编写时动辄写大题材,不肯写身边人身边事,包括自己的所经历的事情。这样势必形成空泛而无力的现象。因为大的题材不易为中学生所驾御。编写时学生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对于中学生作文,我们应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和作文教学自身客观规律。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是感性认识有余而理性认识不足,他们想象丰富,感情充沛。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习作要“思想感情真实、健康”,这和中学生自身的发展是吻合的。如果我们压抑了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感情抒发、想象的驰骋,使之囿于所谓政治思想的窠臼,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文思狭窄,乃至枯竭。所以,我们应当针对不良的文风使学生造成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范文、病例的讲解和进行作文练习予以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坚持真实、充实、新颖、质朴,反对虚假、空洞、陈旧、浮华、克服不良文风的影响,在编写中逐步树立起健康优良的文风。为了纠正这个毛病,我要求学生每周写300字的生活札记,要求写出生活味,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出生活的浪花,写出生活中的闪光点。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纠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初二5班的袁丹霞同学写的《月明中秋泪满襟》写中秋之夜对奶奶的思念之情,荣获了第一届由中国教育学会、新浪网联合举办的“中国孩子的情感日记”优胜奖。2005年再度参加“中国孩子的情感日记作文大赛”收获甚丰,我们有两个学生获得二等奖,有五个同学获得三等奖。我校获得组织奖。近两年来,我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近50多篇。这些文章都被编进了书中,作为奖品回赠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编写积极性。

  二、在语言的训练上,忽视了阅读教学与编写教学的结合,造成了学生作文语言的贫乏与平淡。

  一般地说,作文能够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作文用词丰富,色彩斑斓,它的语文基础水平就显得比较高。但是,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词汇,而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还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甚至不会用。笔者对所教的两个班(初三5班、初三8班)的用词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对初中两年多来所学和课文中的词语能够运用到作文中的,一般程度的学生只用到了3%左右。(见例图2)纵观学生作文的语言平淡有余而文采不足。究其原因,是阅读训练与编写训练相脱节,读写不能很好地统一。

  “情欲信,辞欲巧。”这句话是说思想感情要真实,语言文字要精巧。足见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的。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指出话说得缺乏文采,虽然也能够通行,但不能传播得广远。尽管前人对他的“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中的“辞达”进行过争论,但从总体上看孔子的思想,这个“达”除“通达”、“明白”之意外,无疑应该包括语言的精巧和富有文采在内的。大学问家钱钟书也曾以文章没有辞采与光身的天鹅和孔雀跟乌鸦无异的形象比喻,说明了文章语言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编写时,充分调动字词的“千军万马”来表情达意,达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我在指导初三5班的潘晓瑜同学参加广州市一年一度的中学生“环保现场作文大赛”时,在作文的语言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因为有关乎环保话题。参赛的不是要你写论文,情境美就得用语言美来表现。《香水百合》这篇文章,她写得文情并茂。下面引用两个片断来说明:“我生命的第十个春天随着残冬的迁徙潜伏而来,凉风习习,吹皱了一池春水,吹绿了广袤的原野,吹开了桃红李白。这天,我们“潘家军”的车子行驶在从珠海返回揭阳的路上。”这是开头一段,写得很有诗意,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起因等要素。“我在散发阵阵花香的小店里,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目迷五色,心旷神怡。盘桓了好一阵子,我转身想离开,但我的眼睛却禁不住盯着那束香水百合,一步三回头。我想,当时的神情一定够‘傻冒’。”这是文中的一段描述,可以看出小作者的语言的基本功相当扎实。这篇文章荣获了三等奖。

  三、在文体训练上,受“淡化文体”意识的影响,一是忽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的研习,二是忽视应用文的编写练习。

  这些年中考题中话题作文占的比例较大,不限体裁的作文占了大多数,老师为了迎合时尚,不少打着新课标理念的招牌,大谈“淡化文体”,对期刊推荐基本不作常规文体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二初三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来。大多数写成不伦不类的散文体,好似练字没有体,只好写成随手体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成了“大杂烩”。我对此也作了一 个小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见图例3)65个同学参与调查,第一问,你认为区分文体编写重要吗?有10个同学答是,仅占15%;第二问,编写时你有没有认真想过文体问题,答没有有30人,占37%;第三问,你会不会写严格意义上的记叙文?有21个同学答不会写,占28%;第四问,你会不会写应用文?答会的,只有4人,仅占全班总数的6%。这说明不重视文体问题,编写不明白文体的区别或者如何写规范的记叙文或者其它文体,不会写应用文或者对应用文没有较好把握。

  发现这个问题时,已经相当严重了。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我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学生从写正规的记叙文起步,按照记叙文的七要素来检测,当然就记叙文的生动形象和真情实感两方面强化训练。一段时间里上课前请学生按次序来,每次请一个同学讲一个故事,课前准备好,每次3到5分钟。会说就会写,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对编写常规的文体有了比较好的把握,不再把乱写乱想当作本事,把天马行空离题万里的写法当法宝了。文体到底应该不应该“淡化”?我以为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没有良好的编写基础之前,不宜太早“淡化”。没有章法的作品是很难出精品的。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校运会,事前我布置了两个班学生写一篇记叙文,题目叫《奖牌》。收上来后,发现真正可以称之记叙文的只有很少的几篇习作,大多数同学在空发议论,而对自己或者同学班级比赛的事轻轻带过,对比赛的过程尤其不具体,更谈不上生动描写,中心突出了。针对这个现象,我在作文讲评中,先是推介那些写得精彩的同学作文,再介绍记叙文的常识及编写技巧,然后,做通了学生的工作,让他们再写一次。等第二次写过之后,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好的掌握了记叙和描写的一些记叙文的一般的技巧。内容也具体和充实了,中心较明确。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编写训练也是如此。此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不可以忽左忽右,胡子眉毛一把抓的。

  还有一层就是,老师们即使“正本清源”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作为常规训练的文体加以研习,而实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的应用文只作小作文处理,致使学生对这类文体编写感受模糊。一旦写出来则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就连简单的书信、请假条、启事等都写不规范。其实,应用文的编写训练可算得上急功近利,因为它耗时少,见效快,只要老师思想上重视,训练扎实,学生常见应用文体的编写还是能够掌握的。新课标在注重常用文体训练的基础上,强调了实用性文体的训练,近几年在中考中应用文的编写与修改方面的试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加强各种文体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真正有所用。

  四、在编写心理上,只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掘。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对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确已被许多老师所重视。在期刊推荐上,老师对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启承转合,运用哪些写法,甚至选出哪些事例,运用哪些词汇,都一一作了指导,可谓细致入微了。但是写出来的文章仍不尽人意,学生的编写兴趣依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编写心理的调节,学生在作文前期,往往会对命题一筹莫展,继而焦虑不安、畏惧心理。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编写冲动,努力把老师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前布置编写内容,让学生进行有目的观察,充分掌握编写素材,可使学生真正达到一吐为快的境界。老师出题目不要成心为难学生,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不要做过高过难的要求。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贵曲,作人贵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编写习惯,不能不能重视编写以外的品格的培养。陆游说过:“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一次《我最需要的 》半命题的作文中,有些同学写成了“我最需要钱”、“我最需要武功”等等格调不高的作品,这绝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了我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很不够,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还很不到位。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充满朝气、健康向上、头脑敏锐、观察仔细、热爱生活,那才是写好文章的最有效的途径。

  五、在批改作文上,老师过于求全责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奖励。

  学生的作文严格来讲是习作,它与作家笔下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论。诸多的毛病和缺陷存在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的批改上,用过高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习作,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文理不通” 、“废话连篇”、“文不对题”、“思路混乱”等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学生的习作能像数理化作业那样得满分,甚至高分也很少见。有的老师有一种观点“考试判分从宽,平时训练从严。”对此,我不敢苟同。个人认为正好相反,平时对学生多鼓励,考试从严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做到公平公正,把作文分数拉开来,让真正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从考试中得到好处,激发编写热情,让不认真编写的同学从中吸取教训。

  尽管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详批细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实际效果就未必好。相反,它倒是学生造成畏惧、厌恶作文的直接诱因。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他不喜欢你的作文课,对你不感冒了,那你就是再费力也白搭。近年来,我试着调动学生的编写积极性,主要从五个方面刺激学生编写的热情:一是多给学生创设发表作文的机会,好的作文可以在班上投影宣读,也可以在醒目的地方张贴。二是推荐给校刊或者外面的报刊发表出来,对作者对其它同学都有很大的推动力。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作文比赛,让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国家、省、市、区等级别的比赛中取得成绩。四、平时除了要求学生作文书写工整外,还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把自己的习作制成电子文本,或者干脆用电子文本交作业。并且为学生建立编写档案,把学生的习作进行整理归类,并编辑整理,送给学校编书,或刻成光碟。当然,用电脑编写效率较高,也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作文教学本应跟上这个潮流。五是开办作文课外兴趣小组,如我在初二年级时开办了《新概念作文》课外兴趣小组,不少同学后来在校内校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如初三5班的潘晓瑜同学,作文在校报常见,是校报的优秀通讯员,在市里作文比赛中拿了奖,作文有了进步,语文成绩也有显著提高,甚至其他科也随之上升,上年期末白云区统考,她的语文成绩一跃成为全年级最高分,而且在班里的排名也由原来的前十名跻身为第一名。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一种心境去看学生的作文,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那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的编写积极性也就会高涨。当然,对不同的学生可帮助他们从立意笔法上得到提高,也就是先求“通”,再求“好”。从“通”到“好”,逐渐提高学生的整体作文素养。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作文教学偏向的非线性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aodengjiaoyu/1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