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地质矿产发布时间:2017-11-21浏览:次
这篇地震科普论文发表了地震成因的相关概念和灾害等级介绍,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这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也有存在很多诱发的因素,论文介绍了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给灾害事的等级。
关键词:地震科普论文,科普知识
一、地震成因及类型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运动的结果。通常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指构造地震。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是指岩石层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和作用影响的结果,常常与活动的断裂带和断层有关。这类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世界上约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是指伴随火山喷发或地下岩浆冲击而引起的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约占世界地震的7%。
3.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比较小,数量也不多。
4.诱发地震:是指由于水库蓄水、采矿注水或抽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
5.人工地震:是指地下核爆炸、工业爆破等引发的地震。
二、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通常把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称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的破坏性,与震源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浅,造成的破坏大;震源深度深,造成的破坏相对就小。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多数是浅源地震。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三、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一般地震灾害(Ⅳ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5—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Ⅲ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至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Ⅱ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50人以上至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3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占我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四、地震时的自我救护
地震的发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怎样才能把地震带来的伤亡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告诉大家一些地震时自我救护方面的知识。
(一)震前
政府正式对某一个地区发布了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报以后,处于该地区的居民,应该做好防震准备。
首先要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准备充足的食品和水,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摸清自己居住地的周围环境是否有空旷的地带(即各种建筑物倒塌时压不到的地方),如果有条件应该搭盖防震棚。
其次,合理放置家具、物品,把墙上悬挂较重的物品取下来或固定住。把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便于及时撤离。将阳台上摆放的花盆杂物拿下来,固定高大家具,防止掉落或倾倒砸人。家具的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最后,把牢固的家具(如办公桌、写字台)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内置手电、电池、创可贴、收音机、压缩干粮和水,以及常用的药品和受伤时的医用急救包,放置在便于取到的地方。在家里适时进行防震演练,练习“十秒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二)震时
无论是在发布了短临预报的地区还是在没有发布预报的地区,只要地震已经发生,就必须采取应急措施。
由于地震发生时,从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凡居住在高层楼房内的人,已没有逃出楼房的可能,只能在楼房破坏前立即寻找避震空间。处于室外的人,应立即逃离到不会被建筑物倒塌而压砸的地方。如果能够镇静地利用这个时间段,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结合这一点,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避震方法:
1、首先了解避震要点
“震时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空旷、安全地带”是应急避震的最好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2、避震时具体采取的姿势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3)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三)震后
指强烈地震发生后有限的时间段,值得告诉大家的是,此时最应当注意抓紧时间,让自己在地震中侥幸逃生,避免余震给自己带来伤害,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要赶快转移到再次发生强烈余震而自己被建筑物倒塌而压砸的地方。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当天,就发生了震级分别为6.5和7.1级的两次余震,再次给人们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震后自救互救措施
自救互救,主要指地震发生后外部救援人员尚未赶到现场时,灾区人民的自我和相互救护。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不可能很快到达灾区,采取科学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技能,使更多的被埋压人员获得生存。
(一)自救
自救指被埋压人员自己创造条件保存生命,脱离险境。正确的自救往往可以在求生希望不大的情况获得生还。
自救的要点如下:
1、遇难者应保持镇静,努力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
2、压埋较轻者应根据本人所处的具体情况,寻找薄弱部位和可以自救脱险的方法,尽快脱离险地。
3、不能自行脱险时,应视情况而采取以下措施:
(1)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自己身上的物体(搬不动的不要强行搬拉,以免造成新的伤害),用湿毛巾、衣服和其他透气的物体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烟尘窒息和意外事故。
(2)用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3)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4)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救命作用。
(二)互救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
震后,被埋压的时间越短,被救者的存活率越高。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外援队伍到来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自动组织起来,开展积极地互救活动。救助工作的原则是:
1、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当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
2、先救青年人和轻伤者,后救其他人员;
3、先抢救近处的埋压者,后救较远的人员;
4、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抢救出来的轻伤幸存者,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更合理地展开救助活动。
合理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更多更好地救出被埋压人员,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要领是保持救助成果的必要条件。
六、地震谣言及其识别
地震谣言是毫无事实根据又以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的地震传闻。其产生的根源:一是恐震心理。二是缺乏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识。三是地震预报当前尚不过关,或者是宣传工作上的片面性在一些群众中产生的曲解。
地震谣言危害极大,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异常以及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往往是十分严重的。
地震谣言的识别方法,简单说就是“一问二想三核实”。
“一问”: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无论是地震学术权威说的,还是贴有“样标签”的跨国预报;无论是“有根有据”的地震传闻,还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一概不要相信和传播。因为,按照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只有省级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二想”:凡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如时间准确到几日几时,地震准确到哪个乡哪个村等。因为现在的地震预报水平还达不到如此之高。
“三核实”:当听到地震要发生的消息,一时心存疑问,难以判断真伪时,可向地震部门核实。
单位:地震局
推荐阅读:《华南地震》是华南地区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震学术季刊,主要刊登地震学、地球物理、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工程、防震减灾对策以及地震科学管理方面的论文、综述、评论、科研简报和问题讨论等。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地震成因的相关概念和灾害等级介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dizhikuangchan/4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