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新技术取心层位的卡取及油气层的辩别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地质矿产发布时间:2012-06-15浏览:

  1、熟悉设计及邻井资料,加强地层对比,尤其注重在地层对比中标志层的作用

  邻井资料最好有设计井周围三口井的地质资料,这样才能在横向上对本井的地层起到一个较好的控制作用,掌握设计井区地层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从而对设计井的取心层位的卡取做到心中有数,但我们都知道红山嘴探区地层断层较多,会对地层对比带来不便,这种情况下标志层的对比工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xx井录井过程中,白垩系吐谷鲁群主要岩性以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岩性变化不明显,再加上地层钻时无明显变化,侏罗系齐古组厚度变化大,砂层发育不稳定,给地层对比带来了较大的不便,为此要卡取侏罗系齐古组岩心,尤为重要的是准确卡取白垩系吐谷鲁群底界深度。通过邻井对比发现,该区吐谷鲁群底部均为砂砾岩,虽然厚度变化较大,但区域上均有发育,以吐谷鲁群底部砂砾岩为标志层,在录井过程中仔细观察岩屑就可以准确的卡出白垩系底界,为侏罗系齐古组岩心的卡取奠定基础,从而卡准了本井的取心层位。

  2、循环观察和钻时、DC指数及钻压变化在卡取心层位中的重要作用

  无疑这几项参数为准确卡取取心层位中都是至关重要,但循环观察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要分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提条件是首先了解设计井区储层段的物性特征。在邻井资料中,白垩系储层厚度较薄,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录井过程中,应加强钻时录井,把快钻时控制在0.5-1.5m之间,发现钻时变快,立即停钻循环观察,若无油气显示,就可把此层打穿。该区地层埋藏较浅,钻时较快,变化不明现,但在泥岩和砂岩的钻进过程中钻时仍会有很小的变化,同时在泥岩和砂岩的钻进过程中DC指数和钻压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进入预计取心井段之前对钻时、DC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卡取取心井段,千万不可盲目观看《地质原始综合记录》上的钻时记录,因为录井操作员填写的《地质原始综合记录》上的钻时记录是按录井规范经过四舍五入后取的整数,但这一点卡卡忽略了钻时的细小变化。例如xx井白垩系地层岩心的卡取,通过邻井资料分析,首先确定其油气显示约在700m以后,那么提前大约100m左右(600—700m)之间就应该对该井的钻时、DC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仔细的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泥岩和砂岩钻进过程中,钻时在0.9 min/m以上基本为泥岩,以下可能为砂岩,结合DC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判断,钻时在0.6min/m以下为砂岩,0.6—0.9min/m之间为砂、泥岩互层带,以此为基础,进入预计显示段后,要求钻时在0.9min/m以下进行地质循环,钻时在0.6—0.9min/m之间进入地层1—1.5m循环,这样可以避免薄砂岩夹层对取心的影响,而钻时在0.6min/m以下只需进入地层0.5m即可循环,以此方法圆满的完成了xx井白垩系的取心任务。然而这种方法在石南就不适用了,石南探区石南xx井储层特征为厚度大,一般为15-20m左右,在纵向上物性变化较大,一般规律为顶部岩性致密,含钙质,无油气显示,而中部或下部为油层。鉴于此种情况,只能采用首先打开2m后循环观察,然后再打开1m,再循环观察,采用多次循环的方法,后面循环间距控制在0.5m为好,如果打开2m后无油气显示,就决定把该层钻穿的作法千万不可取,很有可能就把取心层位钻掉,这点希望现场地质师千万注意。

  钻时对取心层位的卡取非常重要,但却不能盲目“迷信”钻时,因为钻时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人为因素。循环观察与工程进度一直是一个矛盾。钻井队为了少循环,就人为地控制钻时。在以往许多井都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现场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钻时、DC指数及钻压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钻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钻压明显下降就是循环观察的办法之一,钻井现场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但只有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才能保证完成地质设计中的取心任务。

  3、油气层的辩别方法

  对于常规的油气层的判断方法,我们都比较熟悉,就不再赘述。这里注重说一下油气味和气测录井的作用,有时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在红山嘴地区白垩系的地层中,岩性多为粉砂岩,气测组分仅出至C1,由于砂样松散,呈粉末状,经过泥浆及清水冲洗后,砂样有可能消光,在现场录井中,有时很难发现荧光显示,但此时砂样油气味较浓,结合气测录井资料也可落实油气显示。下面介绍几种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的气测在各种显示情况下的曲线形态供大家参考:

  油层中的气测特征:全烃、组分变化明显,级差大,曲线上升幅度大、到达最大值后出现一段较平直段,下降到某一值上,峰值跨度大,形态表现为“箱形”。当气测异常厚度小于储层厚度时,反映储层含水。

  气层中气测特征:进入储层后,全烃曲线形态呈忽高忽低的趋势,但低的部位未能低过原基值,同一层段内出现若干尖形峰,形如“手指状”,钻开储层后,全烃曲线呈现出上升、下降速度快、幅度大的形态,形如“指状”。组分呈高C1,低重烃的趋势;

  水层中气测特征:全烃曲线上升较缓慢,接近到储层的中、底部时达到最大值,后急速下降到某一值上,形如一“正三角形”,或者上升速度较快,迅速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的某一个值上,形如一“倒三角”,普遍存在钻时较快,在全烃曲线低值时,组分主要以C1为主,重烃含量低或没有;而全烃曲线在高值时,组分含量明显增加,C1的相对含量在50 %以上,重烃组分齐全。一般将具有该曲线形态的地层解释为“含油水层”或“油水同层”。如果在全烃曲线高值时,出现一些小的“指状”尖峰,则将该层段解释为“含气水层”或“气水同层”。

  差油层及干层的气测显示特征:组分变化不定,全烃曲线形态特征呈“锯齿状”或为“ 单尖峰状 ”;干层的气测显示特征:组分变化以C1为主,全烃变化不大。曲线形态特征为“小三角形 ”或无明显形态。

  4、结束语

  当然,作为现场地质师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的取心方法,但总的原则是多对比,多了解邻井资料,吃透邻井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按设计取好每一口井的岩心,为油气勘探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录井新技术取心层位的卡取及油气层的辩别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dizhikuangchan/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