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12”大地震引发的环境问题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地质矿产发布时间:2012-06-05浏览:

  开篇语

  老北川县城的地震遗址上,醒目的几个大字:、“敬重自然,尊重生命”。几个大字让我感到很激动,并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

  “5.12”特大地震虽然过去三年多了,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至尽仍历历在目,作为亲眼目睹和经历那场灾难的一名学子,很难忘记那个令人痛心的时刻,无数生命瞬间消失,无数的家庭瞬间离散,无数的孩子无家可归……。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却时常萦绕在脑海里。

  特大地震的发生,纵然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就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求GDP经济指标,资源过度开发,盲目投资,森林乱砍乱伐,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几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环境污染引发的癌症等各种疾病人数急剧上升。面对严酷的现实和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自然灾害频发

  (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特大地震波及50万平方公里范围。

  (二)2008年的10月下旬,广西郁江及云南元江等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水量级达到历史同期最大,南方多条河流发生历史同期最大洪水。造成云南、重庆、湖南、广西、贵州5省发生严重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421.3万人受灾

  (三)2008年的1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1个省受灾。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

  (四)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五)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二、 环境问题触目惊心

  (一)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污染物由城镇扩展农村,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

  (三)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619万元。

  (四)2009年8月,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

  (五)2010年,全国17.2%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六)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七)2011年6月4日,渤海海上最大油田蓬莱19-3油发生了漏油事故,迄今为止,油田作业者康菲石油公司依然没完成油污清理工作。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之前公布的消息显示,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均发现了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

  三、引发的思考

  环境的破坏包括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曾几何时,由于过度砍伐森林、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土地的荒漠化、水流土失、江河断流和洪水泛滥、地面下陷等。一些矿山乱采乱挖,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这些年,许多地方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指标,不顾子孙后代,开发开矿,挖山、建厂,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教训是沉痛的,也是惨重的,更是深刻的。

  其次是污染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作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产活动,发病率急剧上升等等;比如,水污染造成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下降,直接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诱因。

  空气污染不仅对人的身体有较大伤害,对植物也有相当大的危害。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造成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四、几点对策

  (一)长期以来,人类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起来,使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不断恶化。对自然界既不能一味索取,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地改造自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的格局。

  (二)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今天,我们决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随意发号施令,面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创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才能合理利用自然。

  (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只有学会尊重和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用法律的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自然界本身是存在一种内在和谐关系的。长期以来,毁林开垦、围湖造田等破坏了自然界的内在和谐。为了消除不良后果,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以恢复耕地与林地之间、江河与湖泊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样虽然会减少一些耕地,但对我国环境的改善和长远发展是有意义的。

  (六)建立环境综合评价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在制定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重大决策前,必须由专家对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在最低程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七)增强全国人民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是环境工作者的事情,是全民的事情,仅靠少数人觉悟、少数人来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动员全国人民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

  (八)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

  结束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应积极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倡导新的生态道德观,科学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由“5.12”大地震引发的环境问题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dizhikuangchan/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