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地质矿产发布时间:2012-06-05浏览:次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之本,是生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良好、不易被污染、空间分布广和时间上的可调节性等优点,是我国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目前,我国70%以上的城市把地下水作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甚至一些地区地下水已成为惟一的水源。
然而,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地下水的开采量日益剧增,使水循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在储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循环规律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危及到一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由于水循环条件改变,进一步造成土壤盐渍化、泉水枯竭、土地沙化等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地下水存在地质环境容量问题,必须在地下水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北方相对缺乏。南、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分别约占全国地下淡水总量的70%和3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增长迅速。8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每年750亿m3,目前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1000亿m3。
据资料显示,目前地下水供水量约占全国总供水量的20%,北方地区70%生活用水、60%工业用水和45%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城市有400多个。全国城市总供水量中,地下水的供水量占30%,供水人口1.16亿,华北、西北和东北地下水供水人口占城市总供水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66%、65%和47%。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水环境问题
2.1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密切相关,只要存在可压缩地层,地下水位降低,砂层的有效应力增加,砂层受到压密,即会引起地面变形而导致地面沉降。我国许多地区如银川平原、呼包平原、汾渭地堑、太原盆地、黄河下游三角洲、安阳盆地、苏锡常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均有区域性整体沉降的特点,范围从1 km2到数百km2以上,沉降中心幅度达10 mm/a以上,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尤其是沿海低地的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叠加在一起,将进一步丧失地面标高,降低泄洪功能和抵御风暴潮的能力。
地面沉降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比如,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截至2004年,累计沉降量超过1 m的地区约300 km2,超过0.2 m的地区近1万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间接损失近3500亿元。而华北平原则是我国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中尤其是以天津市区、北京市区和河北省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最为严重,已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2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就会引起地面塌陷,带来更大的破坏。山东秦安和河北唐山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岩溶塌陷灾害城市,仅1977~1986年秦安市就发生110多次岩溶塌陷;唐山市大型岩溶塌陷达20处,可见深度2~6 m,最深达10 m。南方岩溶塌陷以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如贵州的水城、云南昆明市区的翠湖等;湖南湘潭市因过量开采地下永已发现5处地面塌陷险情,湖北武汉市也已发生多起岩溶塌陷灾害。
2.3 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大范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采补失衡,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降落漏斗。据2007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全国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12个,其中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36个,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65个,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11个。另据资料显示,全国已有46个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太原等城市的沉降量超过2m。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深层次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地下水原有补排平衡,损害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
2.4 地下水过渡开采导致地裂缝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裂缝发生的频率明显增高,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广西、陕西等省(区、市),其中山西省截至2007年共发现地裂缝262条,总长度达330km。但从近期大量抽汲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并与地裂缝快速发展在时间上的吻合来分析,超量汲取地下水是西安地裂缝发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2.5 地下水水质恶化及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恶化主要表现在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和水质恶化。由于超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水位数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从而诱导降水垂向和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开采区,同时伴随地下水硬化成分的迁移,加上Na+与地层中的交换态Ca2+,Mg2+发生置换作用,还有盐效应作用等,使集中开采区地下水硬度逐年升高,离开采中心越近,地下水硬度越高。
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次是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的污染。根据全国13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统计分析,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由于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稀缺,循环补充效率较低,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最为突出。
三、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涉及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和环保等多个部门协调的系统工程,当前面临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如何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地下水资源环境,也有多方面的思考。综合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与综合措施:
3.1 转变观点,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自身规律
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其开发利用更有其环境容量限制,要转变地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取决于过去、现在和为了含水层补给与开采的动态关系,只有保障地下水采补动态平衡,量入为出,同时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科学管理有助于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现象产生,包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防止污染物渗入等。要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做到:(1)对城市的发展和水源地的建设做出全面规划与合理的利用。(2)清除污染源,大力开展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工程建设,合理开采地下水,制止水源地上游新开耕地,确保自然植被生长。(3)建设水源地各沟系统的管理工程,规划明确的保护界限。 (4)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实行有偿用水制度,以促进节约利用水资源。
3.3 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水环境问题与城市超采地下水有关。要研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水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地下水位、水量和水质以及地面变 形的监测网站,及时掌握和预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多渠道引蓄洪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地下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有效控制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3.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要更加广泛地向全社会宣传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水的忧患意识。同时还应当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增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内容,使儿童从小就树立起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保护地下水资源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立海,张业成,高庆华.津唐地区水资黼矛盾与水环境灾害[J].灾害学.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编.2007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R].2008.
【3】盛海洋.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水资源研究,2004.
【4】赵惠君.城市水利环境问题及对策[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4,18(2)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dizhikuangchan/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