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是户外人们发生公共生活行为的社会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回避和交往,这些心理和行为都将对公共空间的形式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时代、社会、生活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大,在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更深入地探讨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及其解决途径,使其在追求艺术性和科学性的路途上更加关注使用者的需求。
一、领域性心理
领域性心理属环境心理学范畴,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斯蒂(D.Stea)将领域按照社会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领域单元(Territorial Unit)——即个人空间、领域组团(Territorial Cluster)和领域群(Territorial Comples)。斯蒂将领域单元定义为一个小的圆形物质空间;领域组团包含了单元空间及期间交往频繁的通道;每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同时都具有自己所属的其他组团,包含这些组团的集合则被定义为领域群。领域具有组织功能,有助于形成私密性和控制感;清晰明确的领域易于形成自然监视和创造“可防卫的空间”,增强空间安全性。在一些没有明确领域感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引起领域争端,导致邻居不和;另一种是无人过问,被糟蹋和滥用。
二、领域性心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领域单元、领域组团和领域群,它们将从各个层次共同体现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领域性。
1、领域单元:领域单元体现了人在户外空间中的最小领域——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存在于个体周围的最小的生理和心理空间范围。个人空间具有自我保护作用,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个人空间常常会因为空间的尺度、人群密度、情境以及个人心理、年龄、文化、性别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最小空间距离的差异。在人群密度较大的户外休息区域,人与人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距离和亲切感;而在人群密度较小的广场空间,则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较大的个人空间距离。同样,个人空间也因性别不同而不同,在户外空间中男性通常比女性的个人空间小,与人的空间距离相对更近。个人空间还受到环境中情境因素的影响,比较热闹的环境通常会让个人空间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反之则人际距离加大。
2、领域组团:领域组团体现在个体与外界交往过程中所呈现的空间距离,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际之间的空间距离。人际距离即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所需要保持的空间距离。根据人类学家赫尔(E·Hall)的研究结果,人际距离包括四种常见的空间距离关系:亲密距离(0-0.5m,情侣、亲属在户外空间中接触的距离);个人距离(0.5-1.3m,亲密朋友、同事在户外空间中的接触距离);社交距离(1.3-4m,非个人或公众接触距离)和公共距离(4m以上,公众与演示者接触距离)。在个体与外界交往和接触过程中将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产生不同的人际距离,这些人际距离作为领域组团将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领域群:领域群包括了若干个体的领域组团所形成的空间总和。其空间范围将受到组团中个体共同的保护,组团内部将共同维护他们的领域而对外则会相应产生一定的排他性。如在公园中的领域群表现为喜欢长期聚在一起下棋或是唱歌等活动的若干个领域组团,这些领域组团将因为某种活动而组成领域群,并产生共同的领域。空间中的其他人,也将默认这种领域空间的存在,从而长期形成了固定活动人群的领域空间。
三、从领域性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每一处区域都将利用自身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处理来完成自身领域感的暗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主要在于空间领域的作用及其空间的改善。空间领域的形状、面积、边界状况及个人所属的领域组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空间使用方法。
1、划分多层次的空间形式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开阔、交往性是人们乐于来此的原因。但是,空间的过于开敞和一览无余同样会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安全感和小群体之间社交活动的不利因素。创造多层次的领域空间,可以利用平面、立体和空间构成以及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一方面将空间重新划分和组合,创建空间层次的多样性,营造公共的、半公共、私密、半私密的空间形式,容纳多种领域形式和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物质构建、组织、变化、增加层次,使人们获得所期待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格调和环境氛围。如,丰田汽车销售部南部园区的景观设计,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创造了属于环境延伸的花园空间,在园区空间中利用铺装、绿化种植、休息设施、围墙等方法限定了多个层次的领域空间,其中绿林丛中的空间成为最具有私密性和领域感的休息区域。
2、结合功能确定良好的领域感
设计成功的公共空间可以较为有效地被使用,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领域性。其中每一个功能空间的领域感也都将依赖于一些设计元素来界定。如道路为硬质铺装材料和边缘处的绿化、石头等元素围合来进行界定,使其维护自身良好的尺度,完成通过、散步、锻炼等功能。公共空间中的广场一般具有散步、闲坐、活动和通过等功能,其空间领域性则依赖于硬质铺装、绿化围合、地标高差变化等处理手法来暗示该空间的领域性。休闲类的空间依赖于铺装、植物布置、地形变化、休息设施、围合界面等手法来提示人们它的存在形态。活动的草坪上可以利用多棵高大的乔木来界定空间的领域,从而将其分成若干个可供人们选择的大空间中亲切的小空间。如,北台地花园景观设计,作为临近城市机构的场所,为了鼓励行人和多样化的活动,花园的边界和中间部分在设计上注重强调空间的领域感,马赛克装饰的座位、乔木种植区域和前广场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舞台场景,创造了一片充满文化特性和生命力的城市区域。
3、注重不同领域间的边界处理
空间的边界具有多种限定方式,这些边界可以是围墙、柱子、栏杆、植物、台阶、地形变化等等也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边界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或是虚实相间的。其边界限定的不同手法将营造空间不同的开敞与封闭感和满足人们交往与私密的需求。边界的不同形状也将限定领域空间的不同性格。如,奥斯陆大学图书馆广场,坐落在一个自北向南倾斜的台地上,设计包括聚会空间、憩坐区和自行车停放处。其中聚会空间的领域边界采用了铺装、地标变化和台阶围合的手法,体现了利于交往的开敞性空间;憩坐区则利用花池、绿植来强化空间的领域性,营造了领域感较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领域边界利用直线、折线、曲线、圆等多样化的形状和面积体现了整体空间形式的丰富性。
四、结语
领域性作为环境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其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领域性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把握在特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模式来建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参考准则,这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种探讨,也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一种诠释。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云文.行为科学对园林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8(1).
[4] 郑玮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堪设计,2004(6).
[5] 梁晓翔,谢青.私密性心理行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J].建筑设计与装修,2006(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领域性角度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