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3-04-07浏览:次
摘要:注册建造师是指通过考核认定或考试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师资格证书,并按照有关规定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师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从事相关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本文发表在《现代商贸工业》上,是注册建造师职称论文发表范文。文章通过对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分析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基础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在不断的增长,目前已经达到70亿,各种环境问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正困扰着人类社会。这使得地球生命维持系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类对地球上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致使各种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功能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渗透至各个领域。
生态城市是以清洁能源、低碳消耗、可持续平衡发展为典型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和最新的生态技术成果。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能源供给系统,是生态城市最直观的体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将成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生态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向生态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形态,转变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有着借鉴作用。
现阶段各大城市的新区开发建设不断的深入开展。大部分的新区均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新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的借鉴。城市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些年,学术界也在城市生态学方面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而市政基础设施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也是热点话题。
1.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化概念
人们常常为伦敦百年不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而惊叹不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善或者没有前瞻性,在随后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关于这一点,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国家在近年来的投资上加大了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是,为了保证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其采用生态化的建设方式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是指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措施和建设方法上采用生态技术处理,使其更具生态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一般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存在的问题
2.1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属于从属地位
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基础设施规划一直处于一个从属配套的位置。从生态的角度看,由于基础设施涉及到很多环境、资源、生态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也就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比如淡水资源、雨水冲击等问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用基础设施去配合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指标,很可能就导致规划的无法实现或者规划编制的重大返工。
2.2单纯满足供需要求,不考虑生态影响
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注重供需的平衡,在于负荷量的计算。对于节约土地,保持生态方面考虑不足。特别是雨水的调蓄、热源厂的设置等方面没有太多的考虑生态因素的影响。并且有时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破坏了生态系统。
2.3偏重技术性,缺乏相关政策的制定
传统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方法总体上还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规划,在政策层面上、公共开支层面上几乎没有考虑。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服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渐渐消失。对一个完全商业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行业仅仅有技术性的规划,而没有相应的配套实施、管理的政策,这些相关的基础设施规划最终也仅仅是图纸而已。同时还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可能是最小化的,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背道而驰。
3.对传统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的改进
现阶段市政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对于现状的规划方法适当的改进。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消耗指标都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3.1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其主要特点就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承载力的指标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技术方式改变这一指标。环境承载力的另外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点不同和时间不同,对于承载力的大小也不相同。
3.2资源消耗指标的确定
能源是有限的,对于能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资源的消耗量最小化,生态型基础设施系统及资源的规划方法要求资源的消耗作为规划的主要依据。
3.3以基础设施的用量作为土地使用、资源消耗的重要控制要素
生态型基础设施系统及资源的规划方法强调对于资源消耗总量的控制,就基础设施系统及资源来说,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用地、电量、水量和污水排放等方面。由于这些指标都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所以在此指标控制之下的建设应当是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
4.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方法
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光要依靠理论,还要在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生态化的建设方法。
4.1中水的利用
目前对于中水的利用只是停留在目标阶段,没有完全实质性的全面展开。城市污水是水量稳定、攻击可靠的一种潜在水源。因此,城市污水中水利用是可以节约水源保持生态的最好方法。污水处理时要考虑到污水的可再生,回用后的中水可作为厕所冲洗、园林绿化和农田灌溉、清洗道路、城市喷泉和冷却设备用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水源。
城市化加剧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水圈压力的增加。城市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居民生活、工农业用水水质和水量的需求日益增加,由此对水圈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城市的扩张已经超出了它们的“自然”边界,超大型城市已经诞生,对此,人们在给水和卫生管理方面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思想准备。所以,城市水管理和城市管理的任务之一是,从现有的城市增长和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发展城市居住区规模优化的策略。
水资源的保护是有效的防治污染,应从污染源头抓起,而不是被动的招架。为保证相关法律会严格的实施,必须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而对污染源和水源广泛采用连续自动监测,是技术发展到21世纪所能采取的必要手段。而且可以通过对水源的连续自动监测,实施水源水质预警,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的万无一失。
各类污水的再生利用技术将得到发展,实现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的合理分类利用,或进行深度再处理,实现污水资源化。同时经过净化处理的再生水应有相当一部分让其回归自然,继续参与大自然的生态循环,恢复更多的“天然水”,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4.2低冲击开发
现在的城市的雨水收集主要以管道为主。由于城市道路均是以硬覆盖为主,雨水只能通过管道排入水系内。这种方式对于河流水系的冲击较大,无法满足雨水对于地下水的正常补给。因此,在雨水设施建设时,应以低冲击开发为标准。加强城市道路透水路面的面积,增加绿化屋顶、雨水花园的建设。减小雨水对于河流的冲击,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低冲击开发模式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美国暴雨管理的新理论,试图建立源头控制的多点微观暴雨洪水控制策略。低冲击开发建设手段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的状况进行径流水质水量的管理,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的冲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的雨水观念主张以“利用”和“回渗”替代传统的“排放”观念。传统方法以强排为主,排水管道从上游排到泵站,管径和埋深不断加大,建设和运行费用大。雨水排至水体后,还会给下游带来防洪问题。现代方法以循环利用为主,即雨水通过渗透井(坑)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还可以建设收集池,收集处理后的雨水(灰水)可以用来浇洒绿地。
雨水收集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土壤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和洪峰调节系统。系统之间可任意组合利用。土壤入渗系统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井池入渗。收集回用系统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回灌地下水等。洪峰调节系统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
低冲击开发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绿色屋顶、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植物草沟、雨水滞留塘等。非技术手段主要有:城市环境管理、清扫路面、政策法规措施等。
低冲击开发能够减轻城市对自然水文环境的影响,保障城市安全;且与自然景观融合,丰富社区景观,调节区域微气候,减少碳排放;更够从源头减少径流污染,减少入河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4.3新能源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已经逐渐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大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地质条件允许的地区要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热源,减少对于热源厂的建设。对于路灯等公用设施可以采用太阳能技术,来减少城市电力能源损耗。
4.3.1电能: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目前可用来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有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1)风能发电: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所需要的装置,称作风力发电机组。这种风力发电机组,大体上可分风轮、发电机和铁塔三部分。
(2)太阳能发电:从太阳能获得电力,需通过太阳电池进行光电变换来实现。具有以下特点:无枯竭危险,绝对干净(无公害),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在用电处就近发电,能源质量高,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
(3)生物质能发电: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
未来将建设生物质发电550万千瓦装机容量,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确定了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4.3.2热能:
在国家能源政策的大力推进下,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们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供暖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太阳能供暖。太阳能供暖系统与常规能源供暖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太阳能集热器作为能源,替代或部分替代以煤、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作为能源的锅炉。
(2)水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是利用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 水源热泵主要有地下水热泵、地表水热泵、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水环热泵等几种形式。其中地源热泵技术在沈阳中心城区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3)天然气采暖技术。未来部分地区天然气气源充足,可以满足规划区采暖用气要求。由于供热的范围越大,供热管道越长,一次投资就越大且无功的热损失也就越高,而天然气的特点适合小型机组,所以世界上这种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趋向小型。天然气供暖的形式有多种,包括燃气热水采暖系统、热风采暖、辐射采暖等,其中燃气热水是天然气采暖的主要形式,根据采暖规模的不同又可分为建筑物集中采暖、单户采暖。
5.小结
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化的建设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化,这是今后的重点课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会以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支撑城市的发展建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注册建造师城市规划方向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