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3-01-30浏览:次
摘要:地下空间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成为城市空间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哈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的研究,对地下空间规划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城市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城市立体化开发的思想营运而生。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实现哈西客站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发展概况
2007年11月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哈尔滨—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客运专线将在哈尔滨交汇。为统筹四条客运专线客流组织管理,缓解哈市南岗火车站周边交通紧张状况,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联合研究确定,在哈西客站地区规划建设哈尔滨规模最大铁路客运枢纽哈尔滨铁路西客站。
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部,规划范围为东起学府路,西至迎宾路和城乡路,南起哈南铁路编组站,北至康宁路和职工街,总占地面积约18.3平方公里。东侧学府路主干道与102国道、京哈高速和城市三、四环相连接,西侧城乡路与机场高速相连,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出城口和门户地区。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铁建设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哈尔滨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整合发展,以此提高利用土地资源融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高铁枢纽的核心侧动力,构筑城市发展新高地,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2 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根据哈西客站地区“哈尔滨城市新中心”规划定位,为使哈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及管理等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特在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开展了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及控制导则设计的编制工作。
2.1地下空间发展战略
2.1.1以交通设施开发为载体
汇集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社会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西客站交通网络系统为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空间增长极。多种交通方式的站点则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发展源。规划以交通网络系统为主轴线, 多种交通方式的站点为发展源,带动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
2.1.2以公共设施开发为先导
通过核心区商业金融设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带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推动地下空间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价值开发效益的最优化。
2.1.3以市政设施地下化建设为远景
建设完善和运转高效的地下市政设施,全面提升片区城市形象,打造舒适、安全、设施完善的北方地下空间系统。
2.1.4以景观环境设计优美为亮点
通过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对地下空间的尺度、形态、色彩、方向感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打造优美、舒适和怡人的地下空间规划。
2.1.5兼顾综合人防工事功能
规划完善的人防平战结合工程,充分发挥战时保护居民、物资以及重要经济目标免遭敌大规模空袭兵器的杀伤破坏;平时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功能
2.2哈西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规划目标
依托于哈西地区完善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有效开发利用哈西客站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借助地铁、铁路引入的大量客源,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地下商业有机结合,打造适应寒冷的中国北方气候的地下空间网络,把哈西客站地区发展成为中国可持续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同时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促进哈西客站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设计原则
4.1地域针对性
规划设计中紧密结合哈尔滨当地的地质特征,西客站片区现状用地条件,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方式。
4.2前瞻性与灵活性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加强前瞻性和适度超前性,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上适当兼顾灵活性,为城市未来可能的发展演变以及使用功能变革预留适当的余地。
4.3宜人的室内空间
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全天候的空间使用特征,开发建设目标是要实现地上空间的有效延伸。设计中应依据此特征和目标,建设适宜不同功能需求的地下空间形式。
4.4垂直互动性
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即努力打破地下空间开发中滞后于地面空间,垂直互动欠缺的局面;在综合预测未来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地面规划设计,同步提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初期即实现建设中垂直的互动性。
4空间结构布局
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结构定为:一轴、五心、二带、网络格局。其中,“一轴”为贯穿东西,构筑多层次的立体化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轴和城市景观轴线;“五心”分别是西客站综合枢纽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片区综合功能中心、片区生活服务中心、片区体育文化中心。
同时将整个核心区分为五类控制区,遵循前瞻性与灵活性、可行性、经济性、垂直互动性的原则,针对每一类控制区,根据其区位和功能特征通过差别化的控制导则,达到地下空间开发与片区整体发展相协调。
片区交通系统规划在宏观多层次区位分析基础上,以适宜交通出行结构为目标,突出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对片区进行动态多模式的交通需求分析,确定相应的停车需求,形成系统的交通规划。
5 管理模式的探索
5.1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政策
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我国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利用只限于公共设施地下开发。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政府适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种形式开发。
鼓励开发建设主体多样化,特别是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代表法人等第三方机构,对地下商业街的设置、管理制定确切而合适的计划,并提供充分的资金计划,稳定的经营基础,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管理能力。
同时,行政主管单位也应针对第三方机构和民间的制定相应扶助制度、支援制度并逐步扩充。
5.2地下空间管理模式建议
5.2.1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由于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达到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目的,在地下空间综合管理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建立一个由地下空间管理相关的多个部门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在这个机构的框架内,对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解决。
5.2.2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对地下空间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按照“一家为主,多家配合”的思想,明确地下空间综合管理的主管部门。
5.3分阶段开发利用管理模式
5.3.1点状开发阶段
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主要以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过街道等形式的开发为主,在空间上呈少量的点状分布,并且大多数为人防结建工程。此时的管理模式主要由人防办为主管部门,对城市人防建设做出妥善安排。
5.3.2线状开发阶段
当城市建设进入到高密度、大容量的阶段时,地下交通体系建设被提上日程。此时,伴随地下轨道的建设,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也揭开序幕,形成线状的空间开发形式。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应由市委组成以市长为首的地下空间开发委员会,组织管理轨道交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协调地下空间资源的配置等工作。
5.3.3网块状开发阶段
当城市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以后,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初步形成,点状、线状的地下空间连通成网络状,并且在重要节点处形成块状的大面积开发。此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可由市委委托专业部门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联动管理。
5.4建立市场化运营体制。
对建设成的地下空间的维护和管理采取“转让”经营权的方式,明确将地下的经营权从政府中分离出来落实给负责营运的企业,同时确保平战结合的转换。
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地下空间延伸资本进行开发利用,如对地下空间的冠名权和使用权进行拍卖等。
6 结论
通过对整个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打造适应寒冷的中国北方气候的全天候地下空间网络,形成特色的城市立体化开发模式与管理模式,哈尔滨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必将在打造中国可持续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 考 文 献
1.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及控制导则.哈西客站地区建设办公室.201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初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