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及路径探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

  摘 要: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下,民族地区在城市建设上也应抓住机遇,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等现代技术,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青海省玉树市在经历地震之后,抓住机遇,成为西北民族地区较早一批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口号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服原有的发展窘境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转变经济模式、强化配套设施、提升市民素质、发挥区域优势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用科技为民众服务。

  关键词:智慧城市;玉树;青藏高原

智慧城市

  現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融合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特别是智慧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1]。智慧城市是人工与智能的结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形态,其本质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力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

  一、玉树市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及建设现状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气候特征为高寒性气候,全州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下辖1市5县。藏学界认为,藏语中“玉树”一词意为玉氏部落,本为部落名称,其中“玉”为藏语“”之音译,可能是该部落第一代头人之名称,“树”为藏语“”,有遗址、后人之意,此处应理解为后人。“玉树”既是地名,又是一个民族地方政权的名称。[2]“玉树州”是整体自治州之名称,“玉树县”为州下辖行政县的名称,在地震之后,玉树县于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玉树市,为县级市。

  (一)灾后功能定位与政策要求

  玉树市原本是玉树州的一个小县城,东西狭长,南北较窄。2010年4月14日,玉树州发生地震,最高震级达7.1级,震中区域便是玉树县城附近。震后的玉树满目疮痍,所有公共设施近乎报废,人民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详见表1)。

  面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印发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该文件着力解决灾后重建工作,明确指出要将玉树县(2013年改为玉树市)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在党的领导与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有力扶持,以及全国各地的关心和帮助下,玉树县得到恢复和发展。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使得玉树一跃成为青海省内独具特色的现代高原旅游城市。2013年,玉树县撤县设市,从原来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原特色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2015年,玉树市的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该地区依旧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缺乏资源供给、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玉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

  (二)依托平台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根据群众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3]智慧城市的实现和运作,离不开现代技术平台的支持。因此,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智慧的手段建设城市,以智慧的理念管理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从而使城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玉树市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理念之后,便开始在线上与线下联动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资源效能、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玉树市以便捷群众生产生活为落脚点,开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应用程序,实现“前端让政务服务最优化,中端让城市管理精细化,末端让数据智能化”,从而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智慧城市管理目标。近年来,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聚力城市数字网络化管理模式,依托中心三大平台,树立四个理念,及时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等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实现了城市功能系统与城市硬件设施以及城市居民的协同联动和无缝对接。[4]

  (三)惠民服务系统化、便利化、精细化

  博伊德·科恩博士认为,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来更加智能和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提高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是将人的智慧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实现社会新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更好地为人服务。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通过综合施策提供惠民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通过整合玉树市各路段、街道和小区的监控,初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非接触、全自动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针对突发情况,不同区域有自己专属的网格员将事件及时上报,每个事件都具备相应的定位功能,通过核实资料,由呼叫中心、指挥中心和决策中心共同发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和高效化。

  2.便民服务方面:通过建立智慧便民手机App、完善12345政府综合服务热线、设立一键通救助服务、智慧小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让智能服务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导向,让智能手机“走群众路线,当众人眼睛”。

  3.政府服务方面:依托中心数据,通过促进各种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各项数据和服务的线上办理和线上服务,从而提升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4.城市社会治理方面:(1)推进生态管理点对点视频互动管理模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时监测各项自然动态,初步实现了区域生态管控;(2)推进健康预警服务,努力缩小监管半径、消除监管盲区、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3)面对突发事件,利用线上平台多方联动,及时迅速地作出响应。不断完善玉树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字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建立综合治理防控体系,提升城市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四)建筑风格注重民俗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

  玉树市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宗教信仰影响广泛,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开放兼容、和谐共生性等特征。地震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也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破坏。玉树市有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在重建规划工作中不仅要正确认识这些特殊性,还要尊重和维护特殊性。在玉树市重建过程中,不僅要加入现代化城市的元素,更需要对民俗传统做到有机结合。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延续地方民俗传统文化,对当地藏传佛教文化做到尊重、保护和发扬。玉树市在重建规划中,积极与当地民俗专家进行研究和讨论,确保重建工作的合理有效。由于玉树地区地处偏远,情况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社会形态是由半农奴半封建社会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土地制度一直没有改革。当地的土地除国有、集体所有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土地是祖传的,土地性质便是“私有”。因此,在地震前,结古镇78.63%的居民是院落式房屋,2010年8月发布的《玉树州结古镇灾后重建权益处置规定》中,基本原则第三条便是“坚持土地公有制”,以建立起一种新的土地管理模式,对工作流程也进行了重新规划。此外,规划组还通过自下而上地广泛征求和采纳群众意愿,使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护民众利益,最终建成了“民族特色、地域风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符合本地居民意愿的新家园。

  二、玉树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困境

  (一)自然条件制约,先天发展不足

  一般而言,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都是促成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先天因素,这些可以有效地吸引人才,聚集资本,而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5]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玉树市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和发展条件极为艰苦,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详见表2)。

  玉树市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一年中的寒冷周期持续近8个月,大雪、冰雹、低温、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空气含氧量极低,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由于高寒低温,空气极度稀薄,生存环境恶劣,人群机体病变率高达98%,人群机体出现早衰、早老、早死现象突出,各类机械也容易受到影响,实际功率只能发挥到平原地区的60%左右。建筑工人在此极易疲劳,劳动效率低下,施工效率受到很大阻碍。特别是灾后重建阶段,高寒气候大大缩短了可能的施工期,峡谷地形增加了施工难度,这些都给玉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

  (二)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城市发展

  人才储备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力。由实物资本存量增加带来的产量增加,只相当于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带来产量增加的1/4。随着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高精尖人才尤其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极为稀少,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在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自主选择上,各地马太效应尤其明显。弱势地区培养人才实属不易,加之培养成功后,大多选择更好的平台去发展,这就导致弱势地区大量人才流失。由于缺乏相应财政资金的配套,精英型人才在对弱势地区的选择上就更为慎重,这便很大程度上导致弱势地区在发展和建设智慧城市时陷入了人才引进的恶性循环。

  推荐阅读:智慧城市建设论文发表哪些英文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民族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及路径探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5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