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11-09浏览:

  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以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 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本文在深入实地调查和对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 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研究案例,探求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生态优先,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河源

  Abstract: based 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for a lot of relevant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heyuan dongjiang, xinfeng river "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 the region as a whole city design cases, and to find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oriented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priority,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heyua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序言

  近年来,随着河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时期,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河源市明确了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休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构想,同时还确立了把河源市打造成为“公园城市”、“万绿水城”和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地区是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城市设计项目旨在提升“两江四岸”的生态价值、城市特质意义,为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城市大格局打下良好基础,努力营造“山—水—城——园”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是河源城市环境品牌化,示范化的重要举措。

  2 发展瓶颈

  两江四岸地区西接万绿湖,东依连绵群山,南北串连数十个文化节点,是河源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规划确定的“两江四岸”地区包括从东源县城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北长约30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东江两岸;以及从新丰江大坝至东江长约7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新丰江两岸。总规划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目前,从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形象看,“两岸四岸”地区存在以下发展瓶颈。

  整体“山、水”自然空间本底优越,但河源市在从集聚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的城市空间建设与自然的“山、水”本底缺乏有效的联系,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较松散。

  “两江四岸”地区功能还比较单一,沿江大部分地区为居住区,滨水岸线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还不足够。

  市场化的开发建设行为,导致沿江地区分散式建设的现象突出,未能形成展示河源城市滨江空间形象,较为集中且品质较好的区域。

  沿江地区的建设缺乏整体性的规划控制手段,难以从整体空间形态、天际轮廓线控制等层面来有效指导该地区的开发建设行为。

  3 明确“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应确立“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中,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架构,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体现河源市“两江曲行万绿城、四岸漫透客邑情”的独特城市韵味。

  增强城市与东江、新丰江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视线通廊,实现“显山露水”的设计理念。通过滨水带状结构的有机扩张,形成城市肌理中的生态叶脉;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结构,营造复合多元、富于变化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以滨水地区景观塑造为契机,为城市形象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指导。并通过混合的城市功能、公共的开敞空间、人性化的步行系统等组织方式,使两江四岸地区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4 确立四大发展目标

  城市特色——从隔山隐景走向显山露水,即规划建立生态景观网络,打造城市景观廊道,显山露水,以绿化廊道等串联起生态文化景观节点,充分展示“万绿水城”的河源特色。

  城市功能——从粗放简单走向精彩复合,即通过对地区整体城市功能和沿岸土地开发建设的控制,使其由较为无序、各自为政、单一开发建设的岸线利用模式,向复合多元,统一有序的城市功能区发展。

  整体形象——从凌乱混杂走向韵律优美,即通过整体改善现有的滨水空间,规范城市界面,梳理城市沿江的建成环境,整合现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重点打造若干城市景观核心区域和城市地标,形成富有节奏的城市空间形象。

  文化氛围——从隐蓄平淡走向彰显纷呈,树立“客家文化”的旗帜,必须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把客家文化特质赋予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多彩纷呈的城市面貌向世人呈现“客家之都”的魅力。

  5 构筑分层式的土地利用模式

  两江四岸地区采用横向分层式、纵向混合型的土地开发模式,以生活、服务、休憩为主导功能。

  横向分层:即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临江一层皮布局的困境。在尊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尽量后退河堤岸线50~300m,留作滨水生态绿地,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布局在沿江一线,居住及其他城市功能则分布在沿江二线地区。

  纵向混合:即规划采用两岸功能整合的方式,将两岸用地功能、形态布局纳为一体,沿江土地实现混合开发,建立景观、功能的统一协调关系。

  与此同时,两江四岸地区用地性质以公共绿地、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为主,分别约占建设用地的36%、27.8%及12%,从土地利用角度很好地落实了“两江四岸”是河源最具价值的“生活休闲线”。

  6 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1)构建网络滨水化的开敞空间体系

  以间距为500m的主干道作为主要景观走廊;间距为250m的次干道作为次要景观走廊,打通桂山及梧桐山之间的视线通廊。

  以沿江连续绿化每250m规划一处滨江绿地为原则,根据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的绿地体系。针对沿江区段的实际要求,以多样性、服务全覆盖等为原则,形成绿带、公园、广场、沿江步道等多样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开敞空间。

  (2) 构建有序的开放空间结构

  将沿东江和新丰江沿岸地区,作为贯穿全区最具标志性的城市蓝色走廊,该地区为人们提供聚集、休憩、交流与庆典的主要活动空间。规划将策略性地把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在沿江地区。

  利用河涌保护形成隔江对应的开放空间,以本土绿色植物为架构的生态通廊,成为河道两岸互相呼应的开放空间联系。

  以小区性邻里地区作为带状连结空间,提供小区亲水与人性尺度的小区开放空间,亦为连结各邻里的城市通廊。

  (3)控制有节奏的滨水城市天际线

  规划控制两江点地区沿线建筑高度面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度,从而形成较舒缓的城市开敞空间。沿江地区划分三类建筑高度控制区,分别是:

  ·中/低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一线建筑,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

  ·中/高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二线,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36m。

  ·高层建筑区:功能核心地段及标志景观区,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36m-60m,局部标识性建筑可考虑建筑高度≥60 m 。

  7营造丰富多姿的滨水景观构架

  通过改造、整理新丰江、东江两江,以及洪洞河、白田河、柏埔河、高埔河、埔前河等河涌的两岸景观,形成了城市连续整体的自然景观构架。

  (1)打造垂直于东江的景观通廊

  规划结合“东江文化公园、东江教育园区、龟峰塔、迎客大道、揽坝湿地公园、客家风情岛”等城市景观节点构建垂直于东江的五条景观通廊。形成“显山露水”的“山-水”自然轴线与城市功能区的交汇点。在主要节点附近,原则保持山体可见。

  沿江地区新开发地区控制至少5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结合实际情况,局部地区的滨江绿带可适当控制在20米左右;旧城区控制10~2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

  通过纬十四路、迎客大道、科技大道三条重要的城市进出道路打造景观轴线,联系东西两侧的山体,形成“桂山-城市-东江-城市-梧桐山”的“山、水、城”景观序列。

  (3)划定多个景观风貌控制区

  根据河段的用地功能以及建筑形态、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特征,划定五个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区,分别为高教园区段的科教文化景观风貌区、两江交汇的城市客厅景观风貌区、新丰江上游的生态人文景观风貌区、迎客大道的商务展贸景观风貌区、高新区的科技产业景观风貌区。

  8 小结

  东江,是孕育了南粤众多城市的母亲河、生命河。河源,是正向全世界展示客家风情的文化古邑之城。通过“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手法,将两江四岸地区打造成为书写与刻画着城市历史与景观新貌的魅力长廊。同时通过两江四岸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粤东北山水城市高品质的滨水空间,从而全面提升河源城市建设水平和形象特质,实现河源“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城市理想。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