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10-20浏览:次
[摘 要] 文章首先阐释了煤矿城市概念和基本特征,在分析了淮南市产业发展轨迹和淮南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基础上,提出了淮南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以及煤矿城市理想的空间发展模式,即是“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文章最后总结转型期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煤矿城市 产业转型 城市空间结构 演化过程 淮南市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ine cit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uainan C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uaina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put forward transition of Huainan c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al mine city ide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s more compact, center, network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ransition period Huaina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easures.
Key words:coal cit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ity space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Huaina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煤矿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煤矿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一种,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主体类型,其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因当地煤矿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煤矿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
煤矿城市往往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二次产业的结构单一,第三产业的明显不足,以及依矿而建的一城多镇、多组团的空间格局。煤矿城市单一的以资源为导向的产业结构注定是不可持续的,面临着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必定带来城市在空间结构的响应。这就要求煤矿城市在研究产业发展转型的基础上来重新架构城市发展空间。
2. 淮南城市产业发展轨迹和空间结构演进过程
2.1淮南市产业发展轨迹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安徽省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煤矿资源丰富,己探明储量达153.6亿吨,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国家重点建设的13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
由表-1可以看出淮南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三次产业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二、三、一”的格局,工业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农业自1994年开始比重持续下滑,表明城市化进程有加速趋势;服务业比重的大趋势为缓慢提升。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在其发展初期,煤矿资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占整个经济很高的比重,其中第二产业占GDP中均长期处在50%以上比重,在2009年更是达到了66.2%,可见在淮南市三次产业结构中,严重倚重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矿及相关的重工业。而淮南市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才占29%,可见淮南市的服务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2 淮南城市空间形结构演进过程
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与其他一般城市有着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之处。根据时间序列,淮南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
(1)中心城区点状形成阶段
淮南市是一座随着煤矿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1909年始建大通煤矿,大通集镇形成。1930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后,因大通、九龙岗煤矿建设,城镇仅处于大通、九龙岗一带发展。随着九龙岗建成东西矿井建设,人口逐渐增加,商业和运输业有了发展,大通、九龙岗、田家庵当时号称“淮南三镇”,形成淮南市中心城区的雏形(见图2-1-A)。
(2)中心城区轴向扩展阶段
当煤矿采选业发展已经成形,产业辐射力量开始发生作用,中心城区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大通、田家庵渡口两个点。大通、九龙岗合并后逐渐形成连结成片的居住区,而田家庵渡口由于市场销售的需要,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渡口城镇,同时,在两个组团之间的铁路沿线,也逐渐衍生出许多相关产业布局点与配套的居民点,铁路沿线经济空间逐渐变宽。由此淮南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形成,呈现仿锤形,两个点的经济发展与空间规模相当,不再只以大通区为主要中心城区,而开始呈现出两点并重,轴向向内填充生长 (见图2-1-B)。
(3)蛙跳式空间扩张阶段
解放后,随着八公山等矿藏的发现,为淮南市煤矿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保障。随着谢二、谢三、李嘴孜、毕家岗等矿井先后建设,各矿区居民点逐渐连接发展成为城镇空间,形成今天的八公山区 (见图2-1-C)。
这段时期内,淮南东部主城区煤矿生产较快,而八公山地区煤矿建设起步较晚,致使东、西部城镇组团不对等的发展。又因于淮南市特殊的煤矿资源分布,地下煤炭资源不连续。由此造成了两个城镇组团中间地带的真空状态。
(4)内向聚集与飞地生长并行阶段
从1982年到2000年期间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看出淮南城市空间发展表现为再度集聚发展的特征。田家庵组团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出打破原有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趋势;另外淮南八公山、田家庵、谢家集等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道路两侧已逐渐出现沿线建设的态势,呈现出轴向扩展的态势。而1983年潘集的建设投产则标志着淮南城市空间结构开始新的拓展时期,淮南市先后在淮河以北,主城区西北部建成投产了潘集、袁庄、凤台县的新集、顾桥等煤矿,形成新的飞地式拓展空间(见图2-1-D)。
(5) “组团式、多中心”阶段
自2000年以后,淮南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田家庵和洞山两个组团已经联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城市中心区组团,以谢家集,八公山为主的西部城区也逐渐发展壮大,把周边主要的部分也连为一体,形成了西部组团。城市东部依托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淮南市东部组团,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淮南市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山南新城区,与东部城区组团、西部城区组团形成“三组团、多中心”结构。
3.转型期淮南市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3.3 淮南市产业发展整体转型发展策略
(1) 调整产业结构,延伸煤炭产业链,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产业转型:从立足煤电产业向“四煤”、“两型”产业转变积极承接长三角和沿海东部转移的工业项目,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通过煤电联产,逐步形成以电力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能源科技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依托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做强第三产业,完善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积极推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充分利用淮南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
(3)走“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道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化二个方面。
3.4淮南市中心城区产业布局
东部城区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大中型制造业及专业批发市场。配合工业和市场建设,发展大众型房地产开发,进一步强化工业服务部门和教育培训服务业。
西部城区的产业布局:凭借劳动力优势,重点发展中小型制造业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配合旧城改造和西区的南扩计划,大力发展大众型房地产,根据八公山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将西部城区建设成为旅游服务中心。
山南新区的产业布局:将淮南新区建设成为淮南新型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行政、商务办公、中高档居住、教育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等。
3.3淮南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构思
构筑“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的山水园林城市空间结构。三组团之间保留较宽的绿色生态隔离带,各组团间以城市快便捷的速交通系统相互联系。
“三山”分别是东部的上窑山、中部的舜耕山和西部的八公山。“三水”分别是北部的淮河,东部的高塘湖和西部的瓦埠湖。“三城”分别是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和山南新区。
3.4 淮南市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淮南市作为典型的煤矿城市,其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散状态导致淮南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大通区和田家庵区,由于人口和产业空间过于集中,旧城改造难度大,随着煤矿资源开采重心的西移和山南新区的建设,跳出老城区发展集聚度较低的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山南新区就承担起对老城区过于积聚的分流责任。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城市不宜走摊大饼式发展道路。从环境保护与景观角度出发,各城区之间空余的乡村田园景观可以做为城市内部空间的天然绿色隔离带,有利于城市景观的构筑并能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导效应,各城区之间通过快速方便的网络化交通相互联系,使各城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淮南市已经形成的多中心、松散型城市空间结构,在次基础上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淮南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
4 转型期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
4.1 坚持“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有机生长
坚持“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有机生长,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具体而言,可在东部城区组团、西部城区组团和山南新区组团基础上,发展东部滨湖新区组团和南部曹庵组团。东部滨湖新区组团位于新206国道以东、合徐高速连接线以北,功能以客运交通枢纽、商务、居住与休闲度假为主;南部曹庵组团位于南环快速路以南,功能以商贸物流、新型工业和生活居住为主,该组团与山南新区之间需保留绿化隔离带,通过主干路与山南新区组团相连。杨公镇、曹庵镇也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由建制镇转化为城市社区。在各城镇逐步建立生活服务中心和商业中心,使之发展成为适宜居住的社区。通过发挥多中心以点带面的作用,最后发展成以“群”的力量带动整个市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4.2 综合利用塌陷区,保留各组团之间的“隔离带”
煤矿资源开采在为淮南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因煤矿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煤矿塌陷区。淮南煤矿塌陷区占地面积较大,由于采煤塌陷区及煤层上部都不宜进行建设,因此在淮南城市空间上自然形成了各组团间的“隔离带”。积极实施对塌陷区合理整治,将其改建为休憩公园或人工湖泊,利用城乡交错、山水兼备的自然环境优势,依托环境资源,将淮南建设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大城市。
4.3 建立快速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淮南各城镇组团之间存在着运输煤产品的铁路和对外公路,这些铁路中的部分路段由于一些老煤矿区的停产而被停止使用,若能将这些已停止的铁路路段转变为城市轻轨或市郊铁路,一来可以节约建设投资成本;同时,这种运载能力强的快速轨道交通亦可以将城区各组团之间以及周围郊区城镇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轨道交通铁能加强中心城区和市郊城镇之间的联系,引导城市空间有机疏散,使得“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因此,在交通方面就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市郊城镇疏散的动力。
4.4 从黑色煤城向“五彩淮南”转变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淮南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风格独韵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逐渐彰显,煤炭、豆腐、园林,一黑一白一绿,成为淮南三大特色景象,2008年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彻底颠覆了外界对淮南煤城的传统认识。转型期间,淮南将不断拓展淮南形象内涵,努力打造新力新势、新貌新局的“黑、白、红、蓝、绿”五彩缤纷新淮南形象。
[参考文献]
[1] 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荣,王兴平.煤矿城市安徽淮南的空间发展战略思考[J],规划师,2005,10
[3] 黄玮,张冠增,聂存明.资源枯竭城市枣庄发展战略分析 2011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4] 罗国华.大同市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 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
[6] 《淮南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7] 《淮南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10—2020).成都市规划设计院,2010.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产业转型到空间重构:煤矿城市淮南城市空间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