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呼市在城市形象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感,体现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然而,多年来,呼和浩特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幢幢大楼虽尽显现代美,但是民族的东西却逐渐消退,让这个有着2400年深厚草原文化烙印的边塞名城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风格。
所幸的是,青城人很快意识到了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问题。明白只有塑造出有文化、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才能凸现城市的优势。为了让城市回归民族特色,呼和浩特市于2005年4月20日开始面向全国征集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征集范围包括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城市形象标识、城市雕塑等。
有文化、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都离不开自己的特色,同时也离不开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因此,“保护名城风貌,创建园林城市”成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重要准则。[1]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呼和浩特的“十一五”规划上提出以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为契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首府城市建设品位。
2009年12月29日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上胡春华书记特别对我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强化首府意识,完善首府功能,树立首府形象,提高首府经济的首位度,更好地承担起服务自治区、服务各盟市的作用”,为首府下一步发展定了位、指明了方向。所以,[2]市委将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为“加快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切实提升首府服务全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我市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四区环城水系工程、万棵大树进青城工程以及“三城同创”的任务。但是,呼和浩特目前的城市建设水平与一流首府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建的城区功能还不完善、不配套,脏乱差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城市的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形象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城市市民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造就了城市人特定的性格和心理,形成了“市民性”。市民性是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居民中的文化特征。不少都市人类学者对全国各城市人的性格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也就是各城市市民最典型的形象:居高临下的北京人,精明的上海人、诙谐的天津人、豪爽的青岛人、爽朗的武汉人、前卫的广州人、悠闲的成都人、爱冒险的温州人。诚恳老实、宽厚包容是呼市人的优秀特点,值得发扬,但呼市人最大的形象缺陷是素质低,如:公交车上时有的扒窃以及拒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行为、公共场所部分市民无所顾忌的大声喧哗、十字路口不按交通信号灯随意通行、大学校园里的天子骄子们满口脏话等等,时时提醒着我们离新时期呼市人应达到的素质要求相距甚远。
(二)、城市形象缺乏文化历史积淀
呼和浩特城市定位于“天堂草原、魅力青城”。就天堂草原而言,在呼和浩特市内很少能见到与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昭君文化有关的城市标志与宣传窗口,大多数生活在呼和浩特的市民不了解呼和浩特的由来、不清楚草原文化的历史脉络、对蒙古族的民俗也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距呼和浩特最近的希拉穆仁草原由于常年不注重保护加之气候干燥,早已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了;就魅力青城而言,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至少应包括绿地面积与人均绿地面积比例、公共休闲与活动空间及利用率、水域空间及利用三个指标,但呼和浩特城市实际的情况与此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有别具一格的伊斯兰风情街、成吉思汗大道等,但这几条街道是在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修建的,三年过去了这些应景的建筑,有的地方琉璃已经脱落、部分路灯不再闪烁、交通信号灯也不起作用,街道已不复当初的整洁。
呼和浩特本是具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总体可分为历史文化(文学与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古色文化(主要指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也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品牌和精髓,但呼和浩特在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些品牌文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没有把这些文化很好地穿透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如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昭君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没有形成产业链,民族价值在青年一代未能得以体现和升华,尤其是西部区的蒙古族青年不会讲蒙语、看不懂蒙文、对蒙古族的历史沿革一知半解,影响力度不够,又如古色文化在旧城市改造中破坏比较严重,未能很好地予以保护等,现在又匆忙重建,缺乏底蕴。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