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墙成为建筑——从城市中不规则院落空间的感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8-13浏览:

  摘要:本文从院、墙、城市出发,讨论建筑的院子——城市的院子,建筑的墙——城市的墙。思考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构成作用,以及城市的院子--街院空间的重要性。

  关于城市与建筑关系、以及建筑群落之间所形成的公共街院空间的思考,从院落空间的收缩带来的空间喜悦出发,主要研究院、墙、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墙为线索,不同立场上的院和城,进一步探索墙在城市中的建筑地位,又通过第三者即建筑间的公共空间串联的生活方式的城市结构,所连接起来的。

  关键词:街院;墙;城市;关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chool, wall, city sets out, discussed construction yard -- City yard, building wall -- a city wall.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space in the constitutive role, as well as the city 's yard - Street Institute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Key words: Street Hospital; wall; city; relation

  一堵墙

  一座城

  城问墙:你想干什么?

  墙说:我想造一座城……

  院

  一.对建筑意义上 院子的理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建筑的群组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庭院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以两座形体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形或H形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即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中国传统的院子成为生活的核心在于礼教制度,西方的建筑学是以建筑实体为核心的,在中国建筑单体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间的关系成为,就像白居易说他修竹是为了迎风,清池是为了见月,重点是使内与外发生关系。

  二. 关于城市中的街院空间解释

  1. 街院=街+院

  城市中应该有这样的空间,既有传统的街道连续的气质,又有院子生活性的一面。在我们的设计中我是这样表达的,设计的开始是从收缩的空间体验出发,不规则的口袋空间顺着步行小街生成,在这里加入环境,目的是成为适宜逗留,交谈等活动的公共活动场所。

  当建筑中的院子在城市整体中消隐,上述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具有街和院的双重性后,我将它重新认识为街院。

  空间连续的线形街院,在城市起着组织建筑之间关系的作用,这里没有明确的空间定义,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加之与建筑地层架空体系相连接,横向的空间次序是房——院(人行-可停留空间/植物/可停留空间-人行)——房,纵向的空间就是反复出现的收放院子空间,一直延续到城市主干道。

  2. 自然元素的介入

  在院子里借用景观意象,一片竹林,一棵棕榈,一片梅花,都会留下人对这个场所的记忆。

  通常我们在院内种植花草树木,营造环境的气氛,也在街院的空间引导。街院的特性:在城市中,建筑之间形成具有街的可通过性,识别性。院的舒适可停留性的公共环境区域。

  墙

  一. 墙的相关论述

  1.墙的历史

  墙是建筑与院的外轮廓,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墙的使用功能很多,用墙来划分空间,分与合,围与透,组织建筑的空间变化,连接建筑,做影壁墙等,在城镇中用高墙分割外界,越是小的花园越是需要高墙围合,以形成一个局部的绿化空间,内墙上还有透景花窗和形式多样的门道。墙可作为山石树木花卉的衬景,墙基墙角与铺地叠石在材料上相呼应。在北方有些村落中,宅院的墙是低矮的生土夯实墙,表现朴素的黄土之感,并衬托出墙头的入口门楼。

  这样从墙壁就可推测墙壁所分割的空间内容,不管是江南的青砖粉墙和佛教建筑的黄墙还是皇宫里的大红墙,给我们的暗示必定时不同的。

  2.片墙:

  在这里我所谓的片墙是指在建筑立场上的墙,在此为了区分我所谓墙的建筑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墙,我暂且称后者为片墙。

  A.墙本身是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从砌墙的材料分类上看,分为砖墙,夯土墙、玻璃墙,混凝土墙等,这样不同的墙在城市建筑空间中,构成不同的界面 。

  B.片墙在结构作用上又分:承重和非承重,承重墙在建筑单体中承受上层屋顶的压力,非承重有隔墙、幕墙等。

  C. 片墙的空间作用:分割空间,界定墙内墙外的空间。片墙上的洞,或是开高低不同的大洞、小洞,都有一种打破空间界面的效果,这一点我们在园林里的体验感受比较深刻。

  D.片墙的形式,一般城墙、院墙、围墙都会用两——三种处理手法处理三段的关系,即与地面接触的一段、中间一段、上面一段,通常它的形状是匾长的,高低不一的。

  E.片墙从量的增长开始,便开始围合出一层又一层的院子。

  二.概念的模糊

  在城市角度看建筑成为城市中的片墙

  在城市立场上看,墙即建筑,墙的厚度成建筑内部空间。墙在传统利用中,作为一种界面,当然,不同材质的墙界面会产生不一样的建筑意象,园林里的粉墙,机理粗糟的夯土墙,康的红砖墙,南山路的青砖墙,吴山的石墙,通透的玻璃墙等,还见过西藏人用牛粪糊满墙面,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怎么样延续这个墙到具体的建筑设计里呢,怎样将这种意象转化成建筑意象呢。这与人的空间感知有关。当然也与墙本身的形式感给人带来的心理暗示有关系,一方面可以从基本形态出发,另一方面我想在空间上应该是一种连续面的感觉,这样我们必须解决通风采光这样的最基本的建筑问题,但也许这其中的界面本身是可以解决的呢,比如你会看到砖砌的花窗,零零碎碎的撒在街院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界面上,这便是设计的开始。这种连续性可以是内外空间的延伸,同样的界面,已进入建筑时,和外部的空间感受时一样的,建筑可以一层一层展现,就像你过城墙门楼时,不经意的发现两边已经是可以穿越的建筑室内了,当然你可以使用很多种手法,除了材质相同,也可以是空间上的连惯或者递进,也可以在用植物引导,我还可以想象到建筑空间里放置家具的重要性,其实就是模糊空间性质或者功能吧。

  墙的民间做法的启示,在设计中,加厚墙壁以充分利用墙体的内部空间体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有这种特点,他的居住空间本身就是从山体中挖出来的,这是一种关于居住于大地之上或是大地之内的惊喜。

  有厚度的墙给建筑内部创造了发挥表现力的条件,我家的老房子就有类似的使用,它不再是一个实体,两间房中间隔着很厚的一堵火墙,它的中间是空的,是冬天取暖加火用的, 还有凹在墙里的架子。此外,厚墙还被赋予了防御功能,例如福建的土楼,在环形的夯土空间里,基本以层划分生活功用的房间,居住其中,防御其外。

  城市是以个复杂的综合体,当然在此我并不试图解释它,我只是希望寻找到一种城市立场上的建筑关系。

  在中国的城市设计思想中,建城就等于计划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长时间过程去感知。将本文上述这些思考延伸到城市,对建筑师而言,矗立城市思考建筑,也许可以找到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因地适宜的找到自己的建筑语言,城市应该是在结构层面上研究的事,因为它的庞大,具体的一砖一瓦并不由具体的控制。创造一种规则去让城市自然生成,不具化在单个的单元建筑上。重要的是制定规则然后引导结果的自然生长。这样产生的丰富性更自然而活跃。

  关于三者的小结

  一座好的建筑就是一座好的城市,我觉得这很有意思,问题是可以被同一种方法解释,如果说他们的基本元素不同,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相同的。在城市体系中建筑实体被视作墙来看待,剩下的虚空间是院子,而在街院体系中墙被视做建筑看待,这种角色是随不同观察立场的变化在变化的。

  让墙成为建筑,我们依然需要去创造生活的诗意!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当墙成为建筑——从城市中不规则院落空间的感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