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8-09浏览:次
摘要: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 ,因而住区设计应能体现地域性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及空间内在的精神。立足于各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环境 , 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地域性住区的适宜性要求及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域性住区;影响因素;设计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exists, to explore the sui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territorial settlements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Key words: regional settlem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 : S75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域性住区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曾经世代相传。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在国际小区模式和大规模住宅建设等因素的作用下,各地的居住区规划结构采用统一的等级结构,单一而缺少变化,建筑布局千篇一律,建筑风格也大多是趋于类似的现代主义风格或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曾经风靡一时的欧美风格。到21世纪以后,虽然地域主义受到普遍关注,偶尔会有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地域特色的住区出现,但如何去发展又成了新的问题。国内的很多规划师和建筑师也开始尝试一些富有地域性风格的建筑创作,创造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建筑,例如王小东的新疆大巴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等等,也出现了时下流行的“新中国风”等一些流派。但是,这些地域性创作大多是体现在公共建筑上面,而对于住区和居住建筑的地域性探讨并不多。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住宅建设已成为当今建筑业的主流,因此,研究地域性在住区中如何体现,如何以居住建筑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性已经非常迫切,而且也是很必要、很有意义的。
(1)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地域性使我们正视我们的传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2)从推崇人文的角度出发,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地域性体现了对城市人文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住区人文环境和品味,营造住区特有的归属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从考虑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地域性的设计使住区更适宜居住,更有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区环境对业主更有吸引力,可以提高开发商房地产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遵从地域性,即是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这样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能源,这与现代生态型住区,可持续发展住区,发展良好的人居环境理念相一致。
(5)从建筑创作角度出发,地域性住区设计可以开阔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激发设计灵感,使现今住区设计朝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发展。
二、地域性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住区首先要满足现代人对功能和舒适的需求,其次也要应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的享受。影响各个住区的地域性特性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从住区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到人文历史,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建造技术水平,从人文传统到民俗习惯,这些具象的和抽象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地区的住区特色,使它有别于其它地区的住区,这就是住区的地域性,住区的地域性设计受到这些地域性设计要素的共同影响,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有部分因素起主导作用,其它相对弱化些。
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探究分析和先辈们的给出的启示,以及对国内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住区的调研分析,我认为地域性住区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 水文、地震以及季节气候等;二是经济技术条件因素,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用材、建造手段、生态建造技术等。三是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传统、先辈祖训、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本地人文、风土人情等。
(一) 地域性住区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气候,让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沉淀下独特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住宅建筑的地域特色。以新疆喀什的高台民居为例,在选址,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历经近千年的沉淀,在自然,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下, 逐渐形成了居于高崖,密集层叠,平屋顶、小土楼、过街楼等鲜明的特点,民居建筑以封闭式庭院布局为特色,是为了适应此地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炎热气候条件。然而,从人类聚居生态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人类居住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从顺应—控制征服—保护利用—协调共处”的变迁。这种演进不再是简单的回归和被动的适应,是更高层上的人与自然的协同,是人获得改造自然世界巨大能力时,对更好的生存环境的追求。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一味的向大自然妥协,而是更加主动地趋利避害,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例如,在日本地震多发区,住宅形体简洁敦实有利于抗震;由于印度气候干热,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住宅建筑立面厚重,注重遮阳和保湿;例如,帕里克住宅是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理论的经典演绎。(图2.1)建筑的平、立、剖面均体现了柯里亚在设计中对当地气候环境的思考。在我国的寒冷地区,住区的住宅大间距行列式布局以利于获得充足阳光日照,封闭的外观有利于防风保温,深色的外墙有利于吸收热量以抵御寒冷;在我国热带地区,住区住宅则间距小,开敞通透的外观,浅淡的色调,注重遮阳和通风。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与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比较起来算得上是非常稳定客观的,因此是我们地域性住区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重要设计条件。
(二) 地域性住区建筑技术因素分析
作为传统的住区---民居,其建筑材料与建构技术的选择和形成,往往与该地区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生产技术等因素有着强烈的关联。通常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节约建造成本, 同时,这些材料所形成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打上了浓重的地区烙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例如我国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天气潮湿炎热,植被良好,盛产木材,故房屋多用吊脚楼。西藏地区的碉房依山而建,石材比较丰富,碉房多用石块砌筑。而陕北,河南等地由于黄土资源丰富,多掘窑以居。重庆地区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有青石、卵石、片石、木头、竹子等。建筑使用地方材料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形成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建筑,具备地域特色。特有的建造技术也是形成建筑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重庆地区传统的建造技术与地理气候和建筑材料等密切相关。例如:因地处山地而产生砌石技术,因木材尺寸而使用穿斗结构技术,因多竹而有竹编墙抹灰的技术等。另外,在处理地形、自然采光通风、排污排水等方面的技术做法也值得借鉴。对于喀什干旱少雨,风沙较大,土资源较为丰富的状况,胡杨,白杨等抗旱植物分布较广,于是,高台民居大多就由生土砖结合适度的木材砌筑而成,其具有易得性,低廉性,易加工性等特点。同时,这些适宜的材料和建构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建筑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非常吻合当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地域性住区文化历史因素分析
地域性建筑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本土文化活动的重要产物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本土文化保护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切文化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文明就是由各地区的不同文化汇集而成的海洋。各种长期形成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因而,如何保护本土文化,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是十分重要的议题和任务。各地区传统建筑均带有十分显著的地域特色。本土文化即社会生活,民族审美,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汇聚交融,促成了传统建筑的产生。这些传统建筑蕴含着历史传统,并从多种角度解释着地方文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着当地的文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建筑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地域建筑只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产物。恰恰相反,传统建筑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同时也与文化在未来的延续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自身区域特性,地域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愈加重视。延续文化内涵,保护发展地域特色,体现本土特点已成为共识。
住区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地域,是文化的凝聚地和文化的承载地,住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住区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地域居住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研究,对地域居住文化有个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结合实际调研,考察居民的居住需求偏好,在设计时提出指性的意见和决策,采取适宜的体现和延续方式,对于满足居民对居住文化越来越重视的需求,取得居民的心理认同,继承和延续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力,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地域性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一)住区布局结构
地域性住区的建筑布局与公共活动场所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建筑布局考虑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做到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方量,又能创造动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例如,平原地区的建筑住区布局较为规整,山地住区的建筑布局随山势起伏,较为有机,而滨水的住区,建筑的布局就要尽量争取好的景观视野,做出价值更高的江景房。其次,住区的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气候有很大关系,不同的地区依照其气候特点,有不同的日照间距要求,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天炎热,南北向的房子要便于通风;冬天湿冷,南北向的房子又利于争取日照,因此,人们对于住宅南北朝向十分苛求,板式住宅很受青睐,统一的朝向使它们有了统一的肌理和均质性。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冬暖夏热,遮阳和通风很重要,而日照相对次要,因此,建筑布局要灵活多变,受主导风向影响较大,点式住宅较多,这样也形成了相对有机的建筑布局形态。
地域性住区的布局结构也应当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例如,云南丽江人家住区的聚落式建筑布局,西安的街坊式住区布局,北京菊儿胡同的合院式住宅布局,江南地区的园林式布局等都是吸收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的结果。另一方面,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俗,例如,福建客家的民族风俗影响了当地现代住区的布局形式表现为内聚式形态。
(二) 住区道路系统
居住区的道路体系是其骨架系统,一方面它解决了居住区的人流、车流问题,联系了各栋住宅、公建;另一方面它是创造住区景观的主线。地域性住区道路系统不但是对自然地形的合理利用,它还是所处的区域城市道路肌理的延续。例如,山地住区的道路系统尽量顺着等高线设置,以减少土方量。对比南方与北方的城镇布局,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北方城市多严整,南方多曲折变化。因而,在南方,住区多采用自由的道路体系与其所处城市道路体系相呼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 住区空间形态
地域性住区建设不仅是住区的建筑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的设计,还应该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结合当今人们居住需要来得以体现。从而创造出既符合地方文脉与个性特征,又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地域性住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交流活动场所的住区空间,除了要与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其形态应该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住区的空间形态的地域特性。
以我国西南地区的重庆为例,其传统的街、巷、庭院、广场、坝子等空间形态,特别是连续性的院落等空间结构是当地历代居民传承下来。在当地的现代住区设计中,这些空间序列可为我们所传承,根据建筑体量的大小形成多层次的院落空间。(图3.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地住区的空间形态设计受到重视,古人在对山地的利用上,探索出一些很好的空间模式。例如,台,吊,坡,梭,拖,跨,靠,合,分,架,挑,错,这都是先人们对不同地理条件的山地合理利用的成果见证,对我们后人做山地设计时很有启发。在山地住区规划设计时,其地形的高差,坡度,坡向,地质情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
四、结语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住区不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集合、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人是居住区的主体,是具体的使用者,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在满足人的生理要求的基础上,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人文精神需求,创造出既有人情味,又有地域化的个性环境空间,才能使住区的活力得以再生。
参考文献
[1] 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 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4][意]阿尔多·罗西著.施植明译.城市建筑.[M].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地域性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