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2-21浏览:

1 引言

主体功能区划分是生产力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在不同层次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等,通过划分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类型区,确定区域发展理念、方向、模式和结构,推进区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世纪中期,德国、荷兰、日本等国根据本国的国土空间实际,研究和制定了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和方法,对改善人地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开拓性工作。2000年,国务院下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目前,全国各地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 研究进展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研究,学术界有一定的探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保障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政策体系研究
侯晓丽等(2008)探讨了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体系,提出了对于不同开发类型区的不同政策重点,这些政策既满足了主体功能定位的需要,又考虑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1]。王元京等(2008)认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对有关主体功能区规范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解决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2]。刘雨林(2008)研究了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认为需要运用生态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困境[3]。孙卫青(2007)认为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制订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引导经济布局[4]。张孝德(2007)提出建立与全国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四种地区管理模式[5]
(2)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郁鹏等(2007)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但同时也增强了对地区发展的约束。西部地区要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6]。吴海峰(2007)认为要依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方向[7]。刘玉(2007)通过研究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效应,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使区域产业分工更加明确和合理,产业梯度与发展链条更加清晰完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8]。吴海峰(2007)提出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新农村产业发展的不同方向[9]
(3)应用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规划区域生产力布局研究
张文珺等(2008)探索了编制以主体功能区为理念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指导和支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0]。冯德显等(2008)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进行了研究,提出区域生产力发展问题[11]。费怡晖(2007)提出了在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四川省五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12]
(4)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路研究
高国力(2008)提出以县级单位(市、县、区)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单元,建立国家和省两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认为各省要依照中央政府确定的主体功能区的标准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的标准[13]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目前,许多学者从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保障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政策体系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地区产业发展研究、应用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规划区域生产力布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指导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展望

为进一步做好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优化生产力布局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1)国土空间状况评价
以县(市)为单元,评价各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发展优势和潜力、薄弱环节和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为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依据。制定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因素,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害性、环境容量、地质状况等;二是现有开发密度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聚集与资源环境的适应程度等;三是发展潜力因素,包括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2)主体功能区定位与生产力布局转化
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主要以不同级别行政单元为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正确处理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研究主体功能区定位与生产力布局转化的相互影响,制定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实施途径。依照主体功能区划,对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生产力发展的思路和方案。
(3)政策保障措施
在财政、产业、土地、人口、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差别化和有针对性的、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政策,引导和规范开发行为。如,公共财政政策方面,特别是要完善财政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制度;产业政策方面,引导不同区域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发展特色经济;人口政策方面,引导一些区域逐步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人口,一些区域更多地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突出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参考文献

[1]侯晓丽,贾若祥.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体系探讨[J]. 中国经贸导刊,2008,(2):46-48.
[2]王元京,刘立峰. 如何实施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J]. 宏观经济管理,2008,(1):40-43.
[3]刘雨林. 关于西藏主题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7-15.
[4]孙卫青. 主体功能区建设下的兵团区域协调发展[J]. 兵团党校学报, 2007,(6):27-29.
[5]张孝德. 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开发模式[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34-37.
[6]郁鹏,安树伟.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6):28-32.
[7]吴海峰. 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 经济研究参考,2007,(63):22-29.
[8]刘玉.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效应与实施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2007,(9):16-19.
[9]吴海峰. 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新农村产业发展方向[J]. 红旗文稿,2007,(2):22-23.
[10]张文珺,陆元晶,沈澍,等. 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规划特色小城镇[J],小城镇建设,2008,(2):17-18.
[11]冯德显,张莉,杨瑞霞,等.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5.
[12]费怡晖. 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四川省区域发展分析[J]. 现代商业,2007,(18):173-174.
[13]高国力.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8-1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研究进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