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7-14浏览:次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关系到其城市进程能否顺利推进,而且还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态产生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将对社会文明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发展 城市化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着更好,居留与城市。”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选择城市化。事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预言的那样,城市已成为现代人类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城市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跃迁的主流文明形态。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关系到其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而且还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态产生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将对社会文明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
从人类发展史的视角看,城市化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过程,是指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的变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然要经历这个向着人类高级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同时,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失时机地把城市化作为一种有力的杠杆,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具体到各个领域,对城市化内涵的理解也是具体而生动的;人口学是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地理学是从农村地理空间结构向城市的转型,经济学是从经济资源和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聚,社会学是从身活方式向城市的变迁,如此等等。尽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但是都涉及到了城市化从“乡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动态变化过程。人口转移、文明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地理空间结构转化等概括,一定程度上也触及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本质变化,即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城市化这一人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乡村生活方式转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城市生活方式的质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和“城市”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彼此对立的地域空间聚落形式,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乡村面积的缩小和乡村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城市质量的优化,城市已经是用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武装”起来的空间聚落形式,乡村的质量也在优化,渗入了许多具有城市性特征的现代因子。所以城市化既是一个城市不断聚集人口和产业、城市文明日益发展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乡村在城市的促进下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
必须认识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城市化启动和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处于主导地位;之后,是以城市对乡村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为主;而在城市化的平稳发展时期,人口和产业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转移则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充分认识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动态地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市和乡村一起纳入城市化的范畴,把两者的统筹发展作为城市化的一条主线,才符合本源意义上的城市化含义,才能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性
一个国家和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即受其资源、地理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其历史、人文环境的约束,更要受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现阶段我国要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现实国情和特定的发展目标所决定的。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只有3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的进程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以此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基本达到50%左右。我国工业目前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应该更高一些,但实际差距还很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其深刻根源仍在于城乡二元体制,还有城市化进程之缓慢,工业化提升之艰难,其症结也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如果对此至今缺乏足够认识,或者不敢正视,继续沿着城乡分割的轨道走下去,城乡差距悬殊城乡经济社会活动无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双向交流而成为两个互相隔离的世界。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意味着城乡经济关系已步入恶性循环,最终成为现代城市进程中的一大陷阱,也势所难免。城市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空间过程,是一个蕴含城市和乡村两大地域空间的转型过程。在我国仍然沿袭二元体制的背景下,城市化还肩负着体制改革层面上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协调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
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直接表现就是作为现代人类理想生存空间和主要活动场所的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即使是在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已经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后,城市化的过程仍然继续。这时,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差距不大,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转移已趋于均衡状态,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即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乡虽处于不同空间但总体上基于经济社会体制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就是谋求一种城乡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的发展体制,探求一种权益均等的组织结构,在遵循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性环绕互补性的基础上,促进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城乡发展的协同度、融合度。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赋予城市和乡村两大空间经济主体以平等地位,使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发展观下城乡关系的处理原则及举措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偏差相对严重的背景下,消除由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不自由因素”,形成并扩大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自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体制创制力度,破除旧体制下失衡、矛盾的城乡关系,建立新型的、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观的城乡关系。
在创新体制、建设新型城乡关系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平等的原则,既要确保城乡地位的平等性。城市和乡村只是地域上的不同,城乡居民只有分工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公民待遇上的优劣。因而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取消城乡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平等,保障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二是开放的原则,既要确保城乡资源的开放性。城乡统凑发展,有赖于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必将致力于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城乡分割,推动城乡劳动力自由迁徙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三是互补原则,即要确保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城乡作为两个不同空间的经济体,具有各自资源的相对优势。根据城乡优势互补原则,从城乡两个层次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劣势互补、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体。四是协调原则,既要确保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在坚持城乡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机制的作用,协调好城乡产业关系、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关系、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从体制创新出发,加强实施四个一体化建设:
1城乡空间一体化。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两个层面的工作着手。首先是加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将城市中心组团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城乡相互配套、衔接、落实到位的规划体系。
其次,空间一体化的实现有赖于快捷畅通的联系渠道和联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因此,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从而保证城乡生产活动联系的密切型、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高供水、供电、环保等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结束乡村封闭状态,扩大“城市场”范围,使城市空间走向区域化,加强城市空间的融合,进而推动城乡产业和人口融合。
2、城乡市场一体化。市场是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流通、配置、交换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自由”,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旧有的城乡二元化的市场管理手段,统一乡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协同运作,自由流通,构建既包括产品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
重点是消除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如对农村劳动力而言,就是要加快户籍改革,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制度差异,建立城乡居民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参与就业竞争。
3、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从分工角度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极,重点应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和教育等第三产业;中小城镇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从产业联系角度,推进产业垂直一体化。推动城市自上而下的延伸其服务体系;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环节,将加工和销售环节进入城镇。最终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从当前城乡发展的综合情况判断,失蘅现象仍然突出,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农民依旧是弱势群体,农村依旧是落后地区。长此下去,城乡不协调的发展会演化为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全面小康建设及现代化进程。因而需尽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财政、金融、税收体制上采取突破性大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的差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曹雪琴.城市化与土地制约[J].城市规划,1995(3):54-56
2 毕泗生.齐子忠.彭树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3李东序.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供水现场会上的总结讲话
4宫希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5张德元.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与“城乡统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