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7-14浏览:次
摘要:通过对现有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城市慢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通过案例的介绍,通过对道路断面的优化设置,突出慢行系统的景观性,将景观设计融入于慢行交通系统中,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关键词: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道路景观;以人为本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以非机动车道交通方式为主,其中包括步行、非机动车等主动交通的方式。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国内各个城市进行了大量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道路建设的步伐难以赶上车辆增长的速度。而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诸如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老城衰落、步行者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反观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同样经历了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大量兴建道路设施仍不能有效解决城市问题后,开始关注公交、私家车、自行车及步行多种交通工具组合的交通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一、现阶段国内诸多城市慢行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1、慢行系统规划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目前,城市内出行呈现出私家车出行比例加大,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社会各界普遍存在重视机动车交通,忽视非机动车交通的倾向。对步行系统更多关注局部的点和线,如步行街、人行天桥等,缺乏慢行交通的系统规划。另一方面,步行空间往往注重了交通联系的功能,而忽视步行空间与周边的公共建筑、居住空间互相依存的关系,缺乏城市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2、过街设施缺乏精细化设计
部分交叉口人行过街信号和路段上人行过街横道设置不合理,行人无法一次过街,绕行或乱穿马路现象较多。一些交叉口存在过街人流与左转机动车的冲突,机动车抢道现象严重,也大大降低了行人过街速度和安全性。
3、换乘枢纽体系尚不完善
换乘枢纽尚不完善,交通换乘站点附近大规模的人流聚集与周边破碎的步行系统不相匹配,大量人流得不到快速有效的疏散。另外,换乘站点简陋、局促,缺乏休憩空间和停车设施,不能给步行者提供高品质的换乘空间。
4、道路断面设置未能体现人性关怀
城市内部交通,由于机动车的发展及道路资源的紧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空间被日益压缩,局部路段宽度仅1-2米,不能满足安全、顺畅通行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路段采取人非共板的断面形式,即非机动车搬上人行道,更带来了人非混行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人行道等步行系统只是作为通过性的交通空间,狭窄、单调、绿化稀疏,缺乏休息场所及座椅、电话亭等街道家具,一些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未能体现人性关怀。
二、构建城市绿色景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
慢行交通作为一种短距离的出行方式,能耗少且无污染,对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引导居民“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提倡短距离的非机动车出行,通过自行车+公交的合理换乘,提供舒适、宁静、公平的慢行设施和环境,形成以人为本、体现特色的慢行系统。
1、规划层次分明的慢行交通系统
一是慢行通廊的构建。通过步行廊道和非机动车通廊规划,将城市内自然山水、公园绿地等绿色景观元素同城市生活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强化城市绿色意象,引导非机动车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闲性出行转变,构筑绿色慢行廊道。
二是慢行单元的划分与设计。按照不同功能分区,300-500米的步行服务半径,规划管理单元分区、交通干道隔断以及自然地形分隔等因素划分步行慢行单元,并提出相应的步行出行比例及交通实施策略。如商贸区步行单元,其步行出行比例占40-50%,强化步行优先原则,合理疏导机动车交通,加强交通管制,缓解交通压力,重点解决机动车停车及公交与步行、公交与自行车的接驳问题,并提倡土地的混合使用,提倡在外围设置免费停车设施及换乘枢纽。居住区步行单元,步行出行比例占20-30%,通过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和对机动车的交通管制,结合公共空间和步行设施建设,营造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自由步行街区。
2、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
将步行和非机动车行驶纳入道路交通整体设计中,提出道路断面、建筑后退、路边停车等设计指引,平衡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利益,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对人行道等步行设施按照友好慢行要求进行设计;完善街道家具等步行环境;积极引进非机动车系统新技术,如利用道路中央分隔带设计人非混合休闲道、利用不同铺面材料分隔机非交通流、设置非机动车道遮掩设施和路边停车设施等;提倡道路断面设置方式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步行需求,并优化道路断面形式,体现人性关怀。
3、建设非机动车换乘枢纽
非机动车换乘主要是通过非机动车与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停车换乘,通过“非机动车+公交”的交通出行方式,延长非机动车出行距离。
4、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
首先要制定非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和适合城市发展的建设项目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与准则。其次是结合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及交通枢纽站规划布置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三是严明道路交通及非机动车停车场交通执法,并加强对非机动车停车场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案例分析
1、浙江临平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临平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目标是合理组织道路空间资源,构建“快慢分离,环境舒适”的城市道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公交与非机动车换乘枢纽和公共自行车规划布点,形成“集疏一体,衔接顺畅”的慢行交通体系;充分利用临平公共绿地资源和河道景观资源,打造“景观优美,环保健康”的绿色景观慢行交通体系。
通过改造部分廊道横断面,调整部分集散道横断面,优化连通道横断面,强化非机动车通行路权,改善核心区骑行环境。核心区近期结合非机动车流量分布情况,建议近期将水车河弄、新大地弄等12条6-10米支路改造为非机动车专用路。
区建设规划部门提出临平中心区规划方案,规划形成由廊道、集散道和连通道组成的非机动车三级通道网络;规划形成“三纵两横”的非机动车廊道;规划形成“四纵五横一连”非机动车集散道;规划构建“蓝绿”结合的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其中依托城市道路构建非机动车专用路蓝色通道,依托河道系统构建非机动车专用路绿色通道。
构建由步行专用道、步行休闲道以及立体步行空间组成的步行系统;在中心区步行单元及交通枢纽区步行单元,构建以步行专用通道为主,慢行交通方式占绝对主导的步行系统;在中心区步行单元及交通枢纽区步行单元周边,构建以步行休闲通道为主,提倡慢行交通方式优先的步行系统。
同时,在中心区步行单元和交通枢纽区步行单元核心区域,结合步行专用道系统,设置空间步行衔接体系,强化立体步行空间。
整个临平副城规划形成“一纵三横”丰字型的重要非机动车廊道骨架,形成“6,5,十”的一般非机动车廊道网络;规划形成“一纵一横两通道”的重要慢行景观廊道;规划形成“衔接非机动车廊道,沟通绿带水网”的一般慢行景观廊道;规划形成“8+15+15”三级非机动车换乘枢纽。在临平副城规划以结合一级和二级换乘枢纽设置的公共自行车中心站为主体,以26个服务片区中心的公共自行车中心站为补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辽宁铁岭市凡河新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在铁岭市凡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源于两个因素: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新区干路网间距约400~600m,路侧带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为7~9m,为公交及慢行交通系统的组织奠定了基础。②场地地势平坦,现状保留有部分机耕道,间隔约500m,两侧列植杨树,具有鲜明的农业耕作景观和秩序感。
规划构思以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干路网为框架,充分利用具有特定场所意义的机耕道网络作为慢行专用路,并在一定步行距离内组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演绎了两种居住社区布局模式;进而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结合用地功能布局,对现状机耕道与城市道路交叉过多的地段进行了调整。这一设计结果,通过城市设计招标形成的“水波纹”理念(立意于新区自然山水特征)而得到充实,慢行专用路的内涵更加丰富。
由此,独立设置的慢行专用路、滨河游览路和城市干路共同构成了新区的慢行交通网络。以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作为切入点,规划方案优化了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和社区环境,突出了城市空间的序列和层次,强化了节点配置和弹性设计,营造出和谐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四、结语
当前我国慢行交通的突出问题就是步行、自行车出行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被日益膨胀的机动车道所占用,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慢行交通服务水平与慢行交通需求,进行道路断面中慢行空间的保证。除给予慢行交通出行空间保证外,在城市特殊地段,主要是城市魅力区,还要给予慢行交通一些优先权,有些步行街、非机动车专用路(道)为慢行交通专用;有些街道在非高峰时段、娱乐休闲时段或节假日禁止机动车交通,在行人出行密集的地方设置专用的行人信号灯。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我国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继红 金永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功能的拓展——以绿地与慢行交通功能结合为例,浙江建筑,2011年04期 ,12-15;
[2] 薛昆 白玉 杨晓光,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12月第4期,63-67;
[3] 高世明 王亮,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以铁岭市凡河新区为例,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92-96。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小议城市绿色景观慢行交通系统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