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次
一、 城乡分治地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分治管理模式不能真实承载地籍信息:由于受技术和条件的约束,我市原有地籍管理是按农村和城市区域分别管理,即分为城镇地籍管理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其中城镇地籍管理微观上以 1 : 5 00 地籍图为支撑对城镇建设用地的产权、产籍管理,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宗地为单元,对宗地以外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管理并不能详细反映,如闲置土地、批而未用等土地利用状况,这对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盘活土地资源等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土地则主要以 1 : 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侧重资源性管理,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变化进行管理,对分布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的产权、产籍则不能像对城镇宗地一样进行有效地管理。
2、城乡区域模糊化和不确定性:随着大银川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及用途变化高度密集,城乡区域界线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很难从物理位置上明确城乡的界线。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变化最频繁的区域,如果一定要设置城乡边界的话,这种边界应该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这种严格区分城乡的分别管理模式,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等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现有的土地管理和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3、给地籍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困难:城乡结合部是土地最活跃、变化最频繁的区域,是地籍管理的难点,无论是原针对农村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还是针对城镇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这种严格按城乡区域来管理的模式都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土地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受原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地籍信息化建设中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并且各自系统独立、数据独立,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相互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难以保持地籍的一致性。
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新标准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银川市在制定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相关标准时,区市有关专家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将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为统一数学基础、统一分类标准、统一城乡调查的一项工作,外业测量普遍采用了3S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和新的作业方法,城乡内业数据处理均采用了ArcGIS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平台拥有强大和完善的GIS 服务架构,支持高度的可伸缩性二次开发,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基于以上的情况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基本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1、系统应该的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要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参考数据库设计通用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银川市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坚持标准化、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的设计原则,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的、开放的、适用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建库要符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数据库建库规范标准、国家已经发布的许多基础的行业分类、代码标准,以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库设计标准。对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数据,国家通过规定数据交换标准而对数据标准化做了硬性的规定,不能违背。如果存在地方性标准和传统做法和国家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应分析清楚原因,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实现地方标准业务目标的解决方案。
2、系统管理结构的相似性。在我国城镇现行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是宗地,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是村民自治小组,两者均属于使用者层面。即我们可以在一套系统中、同一操作界面下以相同的手法实现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按土地利用管理和产权、产籍管理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管理。
现有我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按:区—街道—街坊—宗地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见图 1 )。
农 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图斑模式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见图2 )。
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都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原有管理模式中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城镇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宗地权属信息,而农村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图斑信息,重在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实际上两种管理模式在数据级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只是过去的农村地籍管理模式弱化了对村民自治小组所有权信息的管理,目前银川市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正需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环节的管理,城乡地籍数据的管理统一到县(市、区)—街道(乡、镇)—街坊(行政村)—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图斑(地块)模式上来(见图 3) 。
权属单位是建立在图斑(地块)之上,具有相同的权属名称的图斑(地块)的集合。具有同一权属单位连续、无缝的图斑(地块)组成一宗地,因此宗地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图斑(地块)组成。已经完成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充分结合我市实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分街道,以城区内主干道、自然巷道、沟渠划分街坊。地籍编号均采用二次土地调查要求的“分区代码+街道代码+街坊代码+宗地编码”组成,其中分区代码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三位,街道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街坊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宗地编码采用“四位数字码”,如:1040070080009为兴庆区第7街道第8街坊第009宗地,而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登记工作也采用了相同的编码方式,因此从底层数据机理上看,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也完全具备。
3、不同精度影像的更新管理。ArcGIS软件支持MrSID影像文件的调用,并提供MrSID影像压缩扩展模块。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技术Lizardtech公司的MrSID(Multiple Resolution Seamless Image Database)影像压缩技术使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GIS系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MrSID格式可以将影像文件以一定的压缩比进行压缩,并支持多幅影像的拼接压缩,可以将航空影像和其它遥感影像压缩为一个MrSID文件,建立历年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由于MrSID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可以将影像按不同分辨率还原,而占用较少的内存,显示速度与文件大小关系不大,使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能直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工作人员和领导能更直观地了解地表的各种地理信息,增强系统的易用性。通过矢量和影像数据叠加显视,提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4、城郊结合部图数的接边处理。城乡一体化接边存在精度不同的问题,原则上接边时要低精度符合高精度,操作时精良保证高精度图形不变,低精度图形变更。考虑二调数据已经上交国土资源部,图形的接边即为一个变更操作,涉及较多的变更操作和历史记录保存。可以增加显示数据库的概念,显示数据库是指只用来显示城乡接边的成果,对于统计出图等工作全部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作为数据源,即对显示库进行接边,而二调成果库没有任何变化和上交数据一致,城市沿城乡分界线变更一圈后成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数据库。
1)线与线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线地物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线地物的尾节点上,保证两条线首尾相接,没有重叠和遗漏。
2)线与面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地物中心,达到符合现实中的对象的目标。
3) 面与面。1、若两个面图斑偏离较远时,则在数据整理时将其打断并分别融到相邻地类中;2、对于宽度差异,如果l:500的面图斑宽于l:1万的面图斑,则以l:500的数据为准;3、如果l:1万面图斑宽于1:500的面图斑,则一般是由两种比例尺数据采集的方式和地类划分方式不同造成的,数据处理对仍然保留l:1万的数据。
囿于水平限制,以上设想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新土地分类制度的实施和城乡土地统管形势下,希望我们能以二次大调查为契机早日完成银川市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的步伐,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⑴《地籍管理》简德三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6年8月1日
⑵《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 TD1001-93 1993年6月出版
⑶《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徐德军 杜清运 钟美
⑷《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王琴 许加东 刘剑锋
⑸《时态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与历史宗地管理的研究》曾光清 唐丹玉
⑹《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关键问题研究》江苏泗洪县国土资源网
⑺《建立县级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初探》闫丽亚 周忠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关于建设银川市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几点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