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化社区规划理念及实践探讨——以徐州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3-17浏览:

1.引言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生态社区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索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城市生态社区。城市生态社区作为我国今后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才刚刚开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仍有许多误区和盲点,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生态社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生态社区研究实践状况,并结合徐州市高铁生态区的实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总结对生态设计的一点启示。
2. 生态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吴良镛先生曾经在 《走向持续发展的未来》一文中提出“城市不能盲目发展,不能没有规划;但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在经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在我国,这门学科还没有十分成熟,也并不能‘包治百病’,我们要努力发展城市科学,千方百计地加强其科学性”。对于生态社区的建设和研究更是如此,我们首先其概念和内涵的科学性来开始探讨。
所谓生态社区,一般来说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它具有低的环境冲击性、高的自然亲和性、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健康性、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生态社区的概念从产生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国内外关于生态社区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但生态社区的概念还未有统一和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过解释。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生态型社区研究权威罗伯特·吉尔曼1991年在其著作《生态社区与可持续的社区》中对生态社区进行过这样的定义: 生态社区是一种人类为尺度的、功能多样的住区。在这种住区里,人类活动和谐地融入自然界,并且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拿大的克劳福德·梅纳斯在2003年提出,生态社区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非盈利、多方环境组织。它的建立是通过社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切实可行的服务和建议作为支撑。生态社区反映的是当地人们的需求和态度,维护的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中国学者焦峰等人(2006)提出生态社区是一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综合体,它表现为高质量的环境指标,社区中的各个组织、团体以及个人都主动关心生态环境的变化,积极地参与维护社区生态环境。[1] 张涛(2008)把生态社区定义为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2]许天啸(2006)认为,生态社区是以人一生物一环境这一生态链网为物质基础,以社区中人的生态伦理、情感、思维、行为、意识、知识的形、质、象、式、景、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3]
3. 国外生态社区实践概况及趋势
3.1国外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国外学者对全球生态社区网(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所建成或正在实施的生态社区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把它分为乡村生态社区(Rural Ecovillage)、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Urban Greenfield) 、城市更新项目(Urban Renewal)、生态城镇(Town/township)等四种类型(表1)。
 
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目前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1)生态社区主要分布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另外他们能够为生态社区建设提供足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2) 从类型看,大部分位于乡村或者城市郊区绿化地带等自然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作为城镇规模的生态社区较少。在乡村或郊区建设生态社区,可借助所在区域原有良好的生态因子,较好地达到社区的生态良性循环。 (3) 国外生态社区的人口规模较小,大部分在300人以下。国外大多数生态社区都位于乡村,以独立式住宅为主,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3.2国外生态社区发展趋势
3.2.1紧凑式的空间形态
当前城市建设中,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原有多样性的城市生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高楼大厦和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为重塑城市生活魅力,就需要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即社区建设中必须合理配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以及必要的公园绿地和户外活动场所,并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最初国外学者对生态社区的研究重点是在生态建筑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梅尔·希尔曼(Mayer Hillman)、纽曼、肯沃西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开始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紧凑式的空间形态发展理论。
3.2.2社区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循环最大化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中都按因循自然的原则,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基地的地形、植被、河流等自然形态,尽量减少对基地环境的破坏;社区各类资源通过合理的组合以及采用适当的生态技术达到生态循环的最大化,将居住小区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甚至是零排放。其具体的环境保护策略可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利用棕地 (Brow fields): 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通过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自然空间。(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3)保护水资源:通过使用节水设备和利用雨水、中水,减少居民三分之一的自来水消耗。
3.2.3建筑的生态高技术发展
生态社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生态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为了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技术水平的提高。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设计师追寻的方向,走上一条“高技术”到“生态技术”的探索之路。
3.2.4生态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性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中特别强调公众参与性,让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方面。欧美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市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如在中、小学中设立环境课,每年举行环境保护的节日,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等。
 
举例:
·Tuggelite生态村
瑞典从20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生态循环城”的建设举措。1984年瑞典在Tuggelite建成了第一个生态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作为能源,废物循环利用,粪便储存发酵做肥料。经过10一15年的时间,基本构造了较为理想的持续发展模式。目前瑞典全国林木砍伐量仅是去年增长量的65%,木材蓄积量按森林正常生长预测,在未来50年内将是持续上升趋势。目前瑞典的森林年吸收CO2约 4400xIO4t,而每年因矿物燃烧排放到大气中CO2的仅有1500xl04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气碳循环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实现了2000年的环境保护控制目标。
·丹麦的斯科特帕肯住宅小区
1992年,丹麦KAB咨询所设计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住宅小区落成,1993年获得“世界人居奖”。该小区位于哥本哈根郊区,采用大面积太阳能热水器集中供热,基本能够满足住户秋冬季住宅采暖和60%以上的热水供应量。该小区热量散失一般控制在20%以内,同时采用低辐射玻璃、高性能热交换器、新型节水器具和节电设备,以及各种室内外保温措施。与一般住宅相比,它的煤气用量节省60%一65%,水用量节省30%,电节省20%,所以,尽管因采用各种先进设备提高了造价,但这笔费用完全可以从节约的能源、水电费用中得到补偿。
通过对国外生态社区实践概况、相关案例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相比于国外的生态社区建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生态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相关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单体建筑或是一个孤立的小范围的地域来研究社区生态, 而很少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当下是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做指导,“从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住区空间布局、公建配套等多方面来研究生态社区”。接下来对于徐州市高铁生态商务区的实践研究就从更高的层面来进行一些探究。
4. 徐州市高铁生态商务区规划理念及实践研究

本案是徐州市高铁生态商务区的规划设计,对于徐州市高铁商务区的城市规划设计定位在生态社区的层面。在概念的设计中,本案考虑到生态城市社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工作、生活和旅游休闲(图1)。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着眼,力图在客户的价值、修复自然景观以及给公众的生活带来新的活力和快乐中寻求平衡点,来构建新型的生态商务区模式。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本案进行介绍。
4.1地块区位

徐州目前是清晰的三山两河城市结构,大洞山、云龙山、吕梁山和故黄河以及京杭大运河。(图2)预计到2030年城市将依托三山两河清晰的结构战略性地向东拓展,形成更加完整和清晰的城市结构和更大的城市规模。在拓展的过程中,建设中的新高铁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并顺应了城市向东发展的战略和趋势。新高铁将构造徐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新重点,城市历史核心区将朱家向东至新高铁辐射,形成新的都市核心圈,并结合徐州市最主要的河流故黄河,形成一条沿故黄河的绿色走廊。在设计中,高铁生态商务区位于城市右翼边缘紧邻大自然,因此,设计的主题定位为“生活在城市,但更亲近大自然”。(图3)

4.2设计理念

地块边界如(图4)所示,地块内包括吕梁山风景区和河流、村落和田野等
自然景观要素。我们希望规划设计用于河流网络这些现有的自然元素。在我们看来,这些河流网络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尽可能予以保留,未来的高铁生态商务区将被描画在这些河流网络交织的构图里。
作为景观轴我们在这个河流网络的构图里系上了一条绿腰带(图5),南接吕梁山和两个现存村落,北接当地陇海线站北河流。这个绿色走廊保护了地块内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连接了城市和自然,为高铁生态商务区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高铁生态商务区内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林荫环道,周边地区通过支路联系这个主干道。16个组团分区(图6)我们通过高铁生态商务区内的河流网络来组织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区,总计在京福高速公路以东12个分区,以西4个分区。道路系统和组团分区概念我们以绿化带界定各个组团分区,道路顺着绿化带偏移,有效保护了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道路的交叉口标志着各个组团分区的中心。这个原则独立于未来的各个组团分区的功能。

4.3生态要素
4.3.1. 流动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

本案的设计本着流动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图7)的构思对于对徐州未来新的重大发展的一个规划理念。高铁生态商务区将作为流动之城、活力之城和未来之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天然雨水的管理、行人自行车优先、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智能停车、人车分流、绿色生态建筑等措施,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徐州高铁生态商务区。从前面发达国家的优秀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生态技术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甚至某种程度上在生态社区的质量上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
4.3.2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系统
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系统(图8)也在另一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沿地块内河流网络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代替汽车川流的空间,将人们的生活工作区域和新鲜空间、健康的自然环境相联系。自行车享有优先权,让自行车的道路更安全,构建脚踏车休闲式网络。步行者和不行交通网络享有优先权。同时,完善地铁交通系统,也能鼓励人们积极使用公共交通体系来作为改善交通系统的积极办法。我们未来拟建的地铁2号线将连接高铁生态商务区和徐州市中心,力图将高容积率地区设置在地铁站周边区域满足正常合理的生活工作需要。

第二个重要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林荫大道环线公交快车或者地面轻轨列车(图9)。林荫大道中央是公共交通空间,供公共快车直接使用或预留为今后轻轨列车使用。双向车道之间添加隔离绿化带,不仅有利于改善微气候循环,而且夏季绿树成荫,保护沥青路面不至温度过高。作为对林荫大道环线的补充,我们还设计增加两条以上区域内公交环线。小尺度的巴士作为社区公交巴士将整个高铁生态商务区内的公共交通体系补充完整。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地铁、轻轨和不同的巴士实现综合一体化。为了使人们能快捷使用这些公共交通设施,我们建议200米范围内设立公交巴士站或是地铁站。
4.3.3功能分区

高铁生态商务区由6大功能区构成。北面陇海铁路沿线是物流运输区,我们认为这是陇海线以北意大利工业园和清洁技术产业园的顺延。东部和西部将作为居住区。中间部位是服务产业及软件研发区。该区域以南是未来的区域中心,包含商业、办公、文化、展会、酒店和大学等混合功能。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速之间区域作为低容积率
4.3.4灵活的城市空间机理
本案混合用地、商务用地和研发用地的城市机理是基于非几何规则流动空间的想法(图11)。这种结构机理非常灵活,便于城市设计的分散集中。我们旨在这个城市部分的核心区创造一种特别的个性,从而区别于其他城市普通单一的印象。这种整体结构非常灵活:一侧沿中央轴线去塑造城市流动性开放空间,另一侧是通过围合式建筑环绕简单的几何形广场去塑造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


4.3.5生态技术

作为未来之城,高铁生态商务区需要满足较高标准的生态建筑类型要求。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高铁生态商务区将围绕以下几个因素进行持续发展:长寿命周期建筑,使用当地材料或者再生材料,再生能源使用、智能系统使用(例如太阳能制冷)、绿色屋顶等生态技术(图12)。
  1. 雨水处理系统
雨水处理系统在生态社区中的水循环系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图所示,在正常降雨时期,通过社区内碎石沟和渗水砖的设置,让雨水通过屋面的雨水管和低洼处的街道路面雨水一同汇入砾石地沟再进入地下,完成水循环。这种邻里雨水处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持续的雨水处理、独立于市政雨水处理体系、靠近地表的疏水系统、结构简单、易于保养维护。

b.生物净化群落

生物净化群落(图14)是人工建造的湿地,包括营养物质较低的基地,有很高的净水能力,造价低廉,维护费低。在开放空间水景设计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和谐的都市景观富有优秀的特征公园、自然的河岸线和沿河的高密度生态将为相邻的居住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河岸小径、小桥流水、亲水平台和主体公园随时邀请人们去那里休闲娱乐。
c.绿色屋顶

作为对土地利用的补偿,商务办公区的建筑物提供绿色景观屋顶花园(图15)、观景平台、阳台和绿色生态建筑立面。很明显,这样的理念通过低层建筑来实现要比高层建筑更好,高层建筑如果没有额外的保护措施,将大大降低屋顶花园的使用和持续性。建筑物尽可能提高使用,减少建筑物的外包面,从而降低能量损失。改变建筑物外包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夏季建筑立面的这样措施,又如何使阳光在天冷季节进入建筑物内,太阳能收集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将成为建筑立面、屋顶和遮阳设施的组成部分。
d. 建筑能耗

建筑物尽可能提高使用,减少建筑物的外包面,从而降低能量损失。改变建筑物外包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夏季建筑立面的这样措施,又如何使阳光在天冷季节进入建筑物内,太阳能收集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将成为建筑立面、屋顶和遮阳设施的组成部分。
5. 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社区建设实践的总结以及对徐州市生态商务区规划设计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他们有以下几点值得国内生态社区建设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一是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研究生态社区国外对于生态社区的研究,已不仅着眼于建筑本身,而是扩展到从社区、城市、乃至区域层面究社区生态化问题,从微观到宏观整体考虑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住区空间布局、公建配套等方面来研究生态社区;二是寻找经济上的支持点,以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社区建设。在经济上扶持,是欧洲等发达国家生态社区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芬兰政府还不断增加对环保型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气体等有利于环境的能源项目开发。芬兰还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建筑的节能,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收取能源税的国家,收取能源税的目的是要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朝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芬兰每年收取的能源税达到近30亿欧元,约占芬兰整个税收的9%。节约投资,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三是国外生态社区建设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开发上。节能技术、绿色建材的运用都能使生态住宅区成为新技术展示地,对生态社区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是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公众参与。许多生态社区建设更是市民自发进行的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提高普通市民的环保意识,让市民深刻了解生态社区的内涵以及建设生态社区的重要性,人们才会自觉地从自身做起,积极的参与到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另外,随着市民环境意识以及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市民也将更加青睐生态住宅小区,使得生态社区更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注释
[1]焦峰,李新.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的概念模型与关键问题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1
[2]张涛.生态社区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初探.甘肃科技纵横,2008(5):6
[3]许天啸.生态社区的构建初探.资源与人居环境,2O06(20):52
参考书目
[1]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一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5.
[2]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凯.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
[4]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6]王彦辉.国外居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其启示.建筑,2004.
[7]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马著.从生态住宅走向生态社区.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4.
[9]马世俊,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10]王如松.高效和谐一城市生态调控原理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黄光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城市生态化社区规划理念及实践探讨——以徐州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