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及面临的挑战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

  摘 要: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是近些年来,一体化发展缓慢,缺乏切实可行的合作思路和机制,进而导致了三地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竞争恶性循环,地区发展悬殊等问题。此次,党和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的高度,主要目的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弥合三地社会经济发展鸿沟,打造北方发展新引擎。但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解析

  2014年2月26日,在听取有关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即为了使京津冀三地能够更加平衡发展,弥合彼此之间的发展鸿沟,使三地协同发展共同成为中国北方发展的新引擎,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新的国家级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考核体系和政绩衡量标准都是以GDP作为关键考核指标,京津冀地区也不例外,在这一指标的驱使下各地均以各自的利益与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双重封闭:对内,三地都有各自突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彼此之间互补性差,使三地一直处于竞争多、合作少,独行多、联动少的整体发展态势;对外,京津冀一体对外开放并进行思路与机制尚未形成[1]。这种分割和封闭,不仅导致京津冀三地产业同质化日益严重,陷入竞争的恶性循环,而且还带来了区域环境的逐步恶化、“城市病”滋生、地区发展悬殊等问题,导致区域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竞争力也迟迟得不到提升[2]。因而改变京津冀三地发展“各自为政”的状态,是京津冀協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从短期来看,这一国家级发展战略将有助于京津冀三地发展壁垒的消除,加强其协同合作,走出相互竞争的阴影,营造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以改变“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尴尬局面,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从长期来看,该战略将有利于中国南北发展差距的缩小,打造中国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发展的驱动力量,为未来中国以创新为触发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并促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各自拥有的独特地缘优势是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得以制定的有利条件。首先,在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上,三地具有整体性,即彼此地域相连相接。河北省有较大的区域面积,并且环抱北京和天津,能够为北京、天津两地的产业转移、人口流动等提供充足的腹地资源。而天津是除北京以外,北方唯一的特大城市。其次,在中国目前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中,只有京津两地距离最近,仅120公里。在整个京津冀仅有的2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两个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并存。与此同时,在地理位置上,天津靠海,并且有着条件较好的港口,这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向外扩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对外窗口,三地的出口贸易增长率也将由此提升。北京位于河北腹地中心,离天津也较近,其资源辐射面较广。

  除此以外,京津冀三地拥有的优势互补资源也将是京津冀协同战略不断推进的动力。北京除了作为首都而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优势外,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以北京朝阳区为例,截至2018年9月,已经有120余家跨国公司总部进驻,其中囊括了近71家来自美、日、英、德等国的世界500强,近十年来的落户年均增长率达33%[3]。2016年全国金融业法人单位总数为122516家,北京有4972家,上海为2482家。由此可以说明在经济资源方面,北京相比河北、天津有着更大的优势。河北省拥有丰厚的矿产资源、多种工业原料、巨大的水资源储藏量和多种农产品等,是京津两地长期的资源供应地[4]。天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并且一直与北京有较强的联系,同时靠近海洋,具有建立对外贸易港口的巨大优势。由此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很好地糅合三地优势资源,打破彼此之间的发展与合作藩篱,加强协作,从而形成京津冀的发展优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

  (一)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首都功能指的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天然的政治优势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功能、外交功能等。但首都功能的发挥和维持城市自身运转都需要一部分必不可少的非首都功能,但一些冗余功能,如对首都功能支持作用不足、超出城市自身需求的功能,也需要被疏解[5]。北京作为产业、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较为完备的城市,其所附带的城市吸纳功能也较强,如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6]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急速提高,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吸引了众多国际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公司落户,而且还使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工作安家。如图2所示,北京近20年来年末总人口从1997年的1092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1363万人,人口增长了近四分之一。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北京人口承载力逐渐超出红线,非首都功能不断叠加并逐渐超出城市的需要,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并且正在对北京首都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除了人口过多导致北京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以外,不合理、不科学的城市规划也使得北京的“城市病”难以治理。北京不合理的空间结构,综合承载力不足,主要功能都集中在仅占北京面积21.3%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北京70%的经济产出,77%的消费以及80%的服务业,而郊区郊县的发展却不足;除此以外,由于对特大城市发展及其规律了解不透,认识不足,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的距离太近,从而形成了“卧城”现象[7]。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速度赶不上北京經济发展、人口增长的速度,更严重的是形成了规划跟着发展跑的不利局面,北京城市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城市病”愈加严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将北京过于集中的资源以及承载的过多非首都功能进行合理再分配,使北京的发展逐渐变成为一种区域发展。

  (二)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能够得以最终实现的核心就在于促进三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京津冀这三大主要地区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区域产业水平及竞争力的提高产生联动作用。因此,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三地也需要完成三个关键任务。就北京而言,要改变其产业过多、过于集中的现状,疏解各种非必要的非首都功能,从而“治疗”北京极其严重的“大城市病”。就天津而言,要改变其与周边地区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且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结构性矛盾局面。就河北地区而言,要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北京和天津两地在各方面发展之间的差距,最终弥补产业差距,实现产业合作,助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就产业协同来看,改变京津冀产业的同质化是关键一步。其同质化的主要表现是:北京和天津产业结构有较高的相似度,尤其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同构化超过90%;以工业制造业为典型的第二产业是京津冀三地同构化的“重灾区”。[8]换句话说,同质化的产业发展使得三地之间长期处于一种恶性竞争,从而削弱了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和进行协同可能性。

  但京津冀三地拥有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也使其实现产业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北京应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打造创新源头;天津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港口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发挥辐射作用,成为京津冀一体发展过程中实验和制造创新产品的基地;河北应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作为基础条件,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体的产业化基地[9]。三地应该充分认识到各自的发展优势,即北京可凭借自身较好、较完善的城市功能、产业资源和创新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天津在被国家认定为直辖市之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产业基础良好,能够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河北地区虽然产业基础较差,创新水平较低,但是河北有较多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等,能够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后起力量。因此,这一协同战略要根据京津冀三地的具体情况,对其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定位,最大化地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改变三地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少区域冲突,加强彼此之间的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从而成为中国北方的最具活力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极。

  推荐阅读:审稿录用快的科技核心期刊如何选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及面临的挑战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