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19-12-18浏览:次
摘要: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综述
推荐阅读:城市规划专业职称论文可以写什么内容
引言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交融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1]。由于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在空间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管理机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区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规划办法、土地利用等方面。为了避免研究的重复性、片面性,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寻找综合有效的研究途径,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城市边缘区相结合,从多元视角出发拓展研究新思路。
1何为“城市边缘区”
1.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地段。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段和地域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的界定也存在差异。1936年,哈伯特·路易所提出的“边缘城市”的概念,是“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1]。1942年,威尔文将混合土地利用模式下居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界定城市边缘区[2];同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并认为“乡村—城市边缘带”包含城市边缘带[3]。随着对城市边缘带研究的深入,国外不少学者发现此前对城市边缘带的定义较为片面[4-5];普内尔于1968年,相对全面地定义城市边缘区为城乡间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的过渡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地域特征[6]。此后,关于区域城市的研究开始出现[7-9]。
国内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义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也给予广泛关注。1993年,顾朝林等人首次从理论上认为城市边缘区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城市扩散范围为限[10]。张建明、许学强则认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之间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地带[11]。方修琦等人认为城乡过渡带的范围大于传统的城乡结合部,并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变化[12]。周捷认为城市边缘区和城乡交错带是同一地域[13],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地域[14]。
1.2城市边缘区的特征
城市边缘区特征分析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根本,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地域条件的差异,对城市边缘区特征的总结也不尽相同。果勒杰首次归纳了城市边缘区的七大特征[15]。顾朝林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六大特征[10]。毛岩亮、刘俊甲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二元性、中介性、变动性三大特殊性[16]。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城市边缘区发展情况研究,罗彦、周春山总结出四大特征[17]。李世峰主要针对大城市边缘区特征总结得出四大特征[1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有四大特征:(1)土地利用多样化,集约化程度低,具有动态变化特征;(2)人口结构复杂,流动性强;(3)产业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呈周期性变化;(4)经济发展受城乡双向影响,呈圈层分布。
1.3城市边缘区的范围界定
最初,国外研究人员根据人们日常的通勤范围经验来定义城市边缘区[19],而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会造成诸多矛盾。而后,加纳·德塞斯密塔通过定量的方法来界定城市边缘区的范围[20-21]。早期,我国主要通过行政边界作为划分城市边缘区范围的依据[22]。随着定量分析法的出现,顾朝林根据人口密度划分城市边缘区[10]。程连生、赵红英以景观絮乱度的差异来确定城市边缘带界线[2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M影像和模型评价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当中[18,24-26]。由于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无统一标准,更多学者通过多视角分析综合考虑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
2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2.1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
城市边缘区地域结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随着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城市规划地域结构,“同心圆结构”“多核心理论”“扇形模型”等理论开始出现。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模式”“殖民化城市模式”“区域城市结构”“大都市结构模式”“核心—边缘理论”等。
2.2国外城市边缘区的近期研究方向
近10年,城市边缘区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见图1)。以SCI、EI两大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以“urban fringe”作为检索词,从关键词、主题、篇名三个方向进行搜索,截至2008年1月,对近十年的搜索结果进行仔细阅读筛选,共计搜索到154篇期刊论文,其中由国外学者发表的论文有95篇,占61.7%,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城乡规划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如图1所示,在设定的时间区间内,研究文献资料数量以10~20篇区间为主,研究内容以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和地质环境为主。10年间,共有23个国家的学者发表了城市边缘区方向的相关论文,主要来源国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随着城市形态格局的改变,城市核心区的工业产业逐渐向农村扩散,形成新的聚集点。目前,关于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问题仍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瑞玛·费瑞尼利用半变异函数分析并预测了雅加达城市边缘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9]。玛塔·德波里尼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不断变化的过渡地带,它拥有复杂而又庞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土地利用竞争十分激烈[30]。弩弩·弩威安迪认为城市边缘区有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动态现象[31]。城市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长则导致农业用地的置换及空间的开发利用[32]。由于区域人口密度的变大,城市边缘区的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不断紧缩的同时,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不堪重负[33-35]。早期国外对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结构、空间扩展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趋向成熟,关注角度向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开放空间、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元性研究方向转移。
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分析
作者以“城市边缘区”和“城乡结合部”作为检索词,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近十年的相关搜索结果进行阅读筛选,共计搜索到相关文献690篇,其中期刊论文555篇,硕士学位论文130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并运用CiteSpace①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将参数设置时间为2008—2017年,时间切片为一年,选择Cosine算法,节点阈值选择为Top50,进行文献作者、机构可视化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目前已形成少数小型的研究团队,且团队间的交流、合作较少(见图3)。主要研究团队有河北工业大学卞广萌、赵艳团队,河北大学周小驰、刘咏梅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李世峰团队等。
城市边缘区研究领域涉及的一级学科主要有城乡规划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的研究成果高达51%;人文地理学次之,占19%(见图4、图5)。目前国内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以城乡规划学科为主,本文主要针对城乡规划学科的35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与空间扩展相关的有79篇,占22.4%;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有68篇,占19.4%;与演化肌理相关的有35篇,占8.9%。在此文献基础上,运用CiteSpace,采用相同参数设置,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得出突变性关键词结果,从而发现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热点除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空间环境外,还集中在城市扩张、乡村景观、规划策略、风景园林、城乡一体化等。本文主要以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和土地利用三个方向为例进行研究。
3.1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
空间结构反应了城市边缘区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武进在1990年从土地市场、政治与规划力量、城郊关系等方面对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36];同年,崔功豪通过对南京市的城市边缘区研究发现其空间扩展呈周期性变化[22]。顾朝林在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边缘区大致分为三个分异带(内环带、近郊环带和远郊环带)[10]。瞿伟通过对昆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研究将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形式分为空间轴向扩展和内外向填充两种[37]。张宁等在Landsat TM②数据支持下,利用突变点法对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多方因素进行特征分析[38]。姚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通过RS、GIS方法直观地反映了海淀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动态变化[39]。由此得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三个特點:空间转型加速、城市和农村土地边界模糊、碳汇功能灵敏度。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4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