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12-08-10浏览:次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脉络及各时期城市理想的追溯与回顾,结合广东当前转型变革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核心,通过构建多样化、人性化的理想之城,来指引广东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应地,文章提出以“推进绿道建设、提升滨水地区开发品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潜力、优化城市结构与功能组织、引导土地的小尺度混合开发、打造打造开放式公共空间”等为主要路径,来推动广东城市走向理想。
关键词:理想城市 人本主义 路径 广东
The Research on Vision and Path of Guangdong "Ideal City" based on People Oriented
Abstract: Through review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exploration of ideal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ransitional change, and states the methods that tak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as the core and building the Ideal City of diverse、humane, to guide futur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Creating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reate a colorful life, Shape a variety of space" as the main directions, to promote the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ward the ideal.
Keywords: Ideal City;People Oriented;Path;Guangdo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 :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广东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快速城市化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出现了人口急速膨胀和常态化的交通拥堵、绿地和生活空间不足、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社区级公共设施紧缺、城市传统特色和记忆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受到挑战,城市变得不够理想。
目前,广东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时期,城市化由量的扩张步入到质量提升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十二五”广东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落脚点。作为以城市布局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城市规划领域,如何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幸福广东”为方向,探寻一种切合广东发展实际的理想城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2、理想城市的追溯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作为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之所,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载体,城市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1古代的理想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在中央集权、王权天授背景下,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城市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一时期的城市理想以关注城市的物质形态为主。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在个性与完美的哲学思想引导下,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的理想布局模式[1],即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强调城市的秩序和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进一步阐述了城市选址、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人类追求人性解放的崭新一页,城市开始强调生活的多样化和对中世纪城市的改造,阿尔伯蒂等建筑师提出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及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模式,城市出现了许多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街道广场。
2.2工业革命之后的理想城市
近代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城市内部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城市问题大量出现。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异化现象,城市规划领域的探索者们从理论上开始研究城市新的结构和形态来适应这一变化,寻求最佳的理想城市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强调城市与周边乡村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与生态。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以展现城市的现代感为主,强调城市光辉夺目、金碧辉煌的现代特征。
随着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出现了转向,“人本主义”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主流。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开启了人们对城市多样性的关注,从保持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她强调城市的多样化和活力,拒绝冷漠的街道和单调的建筑[2]。“新城市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她的观点,强调在城市规划领域,要以“人”为核心,通过建设紧凑的社区、缩小地块尺度、提倡功能混合等方式,来方便人的生活,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以“人”为核心的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一直延续至今。
综合来看,关于理想城市的探索,从古代强调城市物质形态的“美”,到工业革命之初的机械主义、功能主义强调功能至上,再到20世纪后期的人本主义和新城市主义,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从物质到人性化和注重生活变化的思维转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气候变化的加深,城市开始出现新的探索,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紧凑城市、服务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城市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诉求日益强调多样性。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提升“人”在城市中的核心价值为导向的。
3、广东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广东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在加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城市问题开始集中出现。或许是因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滞后,城市规划建设还深受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机械功能分区的影响,城市过分的强调现代、气派而忽视人的需求,城市化进程也过多的关注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的改善;或许是由于深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现行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快速城市化发展需求的应对,建国后确立的城市规划体制、标准、规范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城市新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时有出现,城市的宜居环境和人性化建设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建筑密度过大,绿色休闲空间不足
或许由于广东位处温带和亚热带的结合处,城市布局不需要过于强调日照间距问题,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建筑间距的考虑较少,导致目前的城市开发建设强度过大,压迫感较强。过密的建筑布局,使得广东城市的开发强度缺乏节奏感和韵律感,难以做到“疏密有秩”。
高强度的建筑布局以及多元发展模式带动下,政府缺位导致的公共空间失控,使得城市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普遍不足。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对绿地率的强制性约束,部分大中城市存在以大面积集中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的现象,分散化的社区绿地和生活休闲空间不足,城市居民缺少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3.2交通拥堵日趋严重,慢行系统不成体系
现代城市主义影响下的城市新区建设,普遍存在道路网宽而疏的特征,城市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下的“树状”交通体系和过大的街区布局模式不利于密集的人流与车流的疏散。中心区交通拥堵成为目前广东省各大城市、特大城市共同面临难题。广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中心区与国外特大城市中心区对比发现,在相同交通用地比例情况下,珠江新城与福田中心区的路网密度明显低于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6]。同时,由于公交分担率相对偏低,私车数量的过快增长,城市道路难以满足过快的汽车增加速度,车与路的矛盾尖锐。
在城市交通改善的过程中,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道路拓宽导致部分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被挤压,自行车渐渐被“赶到”了边缘地带,部分地段的步行交通不成体系,难以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
3.3地方特色逐步丧失,城市建筑景观单调
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城市,往往在一些重点地段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构筑物或建筑物,来体现其地方特色、人文特征或精神追求等等。广东的城市,特别是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在重点地段塑造其城市代表性标志物,如广州塔,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其他地区或其他城市,则仍然缺乏高品质、高水准的标志性、特色性建筑。
同时,由于城市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导致街区感和街道特色逐步丧失,建筑景观单调,可识别性差,与世界认可度较高的典范城市尚有差距。
4、广东理想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愿景
4.1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优势与条件
广东在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为其构建宜居文明和充满幸福感的理想城市可提供足够的支撑。
4.1.1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本底
位处岭南的独特地域特点,使得广东拥有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滨海和滨水环境、类型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资源。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使广东拥有了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型理想城市所需的自然元素。
4.1.2多元开放的文化和社会群体
紧邻港澳及海外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东独特的岭南"中西交汇的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以及多元的文化使广东这片土地和居民拥有了较强的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广东的城市建设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多元文化,既有传统的岭南建筑,也有大量外侨引入的西方建筑,汇聚了中、西建筑特色。
4.1.3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造就了广东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投入能力,为广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构建文明多样、体现幸福感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2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目标与愿景
当前,广东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时期,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已总体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品质提升转型的阶段,城市化迎来了继第一次规模扩张之后的第二次品质提升期[7]。因此,广东理想城市的构建,应当结合当前广东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最新动态来确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依然占据西方城市规划领域的主导地位。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谈到对理想城市的理解,认为好的城市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能够为人提供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无污染、舒适的宜居生活。他强调练好这些“基本功”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天天感受到的正是这些基础的元素。在广东,决策层也意识到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求广东城市的发展要避免贵族化,要避免功能单一和贪大求洋,应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城市。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雅各布斯的人本价值观和马斯诺的“人的五个需求”理论,我们认为,广东未来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处处体现人性化特征和人文关怀的充分活力和多样化特色的“人本城市”。这样的城市应该是环境优美的、生活智能方便的、公共空间变化多样和特色丰富的。
5、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主要路径
5.1 以绿道、社区绿地建设为重点,增加居民与自然的接触面
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认为大都市地区最好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自然开放空间,一个是城市发展的系统,当两个系统最大限度相交融的时候,这个城市就会舒适怡人[8]。广东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将山体、水体、农田等生态空间尽量保留下来,避免出现城市与自然接触面迅速缩小的被动局面。
在城市内部,要引导绿地集中布局的模式向分散均衡化布局的模式转变,尽可能提高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实现500米到达公共绿地的覆盖率。因此,从提高城市宜居性的角度出发,在人口相对稠密的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和“三旧”改造,通过功能置换来推动老城区的公共绿地数量和均匀分布。
5.2 提升滨水地区的开发品质,增强亲水性与开放性
彼得·霍尔认为滨水区再开发作为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与20世纪5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和60年代的新城运动相提并论,足见滨水地区对城市的重要价值。广东各市的城区几乎都涉及滨水空间,针对部分城市中心区滨水地段还处于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低水平开发阶段,本文建议通过城市设计与优化布局,提升亲水性和多样性,通过多级、立体化护岸等方式设置亲水设施来创造亲水的生活平台;同时,要尽可能地体现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强化滨水地区与城市内部的视觉联系和慢行交通联系。
5.3 优化城市功能组织,避免钟摆式交通的困境
理想城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避免机械的功能分区和大规模的居住、就业分离。广东的部分城市在新区建设方面考虑欠妥,单一的居住功能导致高强度的交通需求,形成了钟摆式交通,如广州番禺的郊区大楼盘与天河中心区之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议在大尺度方面,要优化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结合TOD的土地开发模式加快城市向多中心布局模式发展。
5.4 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和发扬历史文脉
理想城市是有历史、文化和时代痕迹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不能割裂历史,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要注重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民俗文化等的挖掘与发扬,对承载其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民居等应予以重点保护和合理开发。
5.5 引导小尺度混合开发,增强街道与社区活力
或许是由于对柯布西埃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误解和滥用,或许是因为规划体系和规范标准的滞后,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区不断涌现,传统宜人的、人性化的城市街区逐步被抛弃、被改建、被拆除,导致街区的连续性和围合感缺失,城市环境出现了非人性的尺度和冷漠疏远的感觉。因此,理想城市应寻回那种正在丧失的亲近感,以小尺度开发重构传统街巷的肌理。要通过整饰改造传统街区的景观文脉和空间环境,增加亲切感和生活气息。
面对城市新区大量的宽马路、大街区现象,建议新区降低道路红线宽度,增加道路网密度,营造宜人的街区感和尺度感;同时,提倡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采用较小的道路交叉口设计,让机动车速在道路交叉口降下车速来;鼓励在景观宜人的区域实施人车分流,创造连续性的步行空间等等。
5.6 打造开放式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魅力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建筑的混乱布局和公共空间的缺乏,理想的城市应尽可能地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连续性和围合性,重塑连续的视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城市重点地区,要营造以广场、绿地、商业服务及公共服务为中心的多样的公共开放式空间,增强居民的参与性与吸引力,也展示城市的魅力与宜居性。
6、结语
通过对城市理想的脉络梳理和城市发展历程的探索总结,本文认为“人本主义”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人本主义”理念将成为主导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作为国内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份和转型变革期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广东目前正处于第二次城市化转型阶段,即将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化转型。因此,这一时期应紧紧围绕当前面临的最主要城市问题,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核心,构建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理想城市,来推动广东的城市走向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2
[2]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01
[3] 徐新. 紧凑城市:宜居、多样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6
[4] 陈蔚镇,卢源.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 [M]. 科学出版社. 2010.08
[5] 广东省宜居城乡建设的对策思路(2009). 2009.09
[6] 广东省宜居城乡建设评估报告(2010). 2010.12
[7]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南方日报. 2011年01月20日
[8] 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10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于人本理念的广东“理想城市”愿景及路径研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