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

  社会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本篇创新社会管理论文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理念的变迁过程,认为在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时,社会管理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急需建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推荐期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统一战线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服务,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关键词:社会管理理念;目标转变;实践方式

  一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理念的变迁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找出社会管理创新背后的理念和理论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同的管理理念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创新的现代模式也就是在管理理念的演变中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现代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这些理论阶段能引起我们对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层次的思考。

  (一)以“改革”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理念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期,指令性计划体系的低效率和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不仅经济领域如此,社会管理也是以“与改革开放同行”为理论基础,以实现小康为最终目的。社会管理理论创新体系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理论的转变首先从放松管制开始。1978年3月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得“个体户”成为一个受宪法保护的新阶层,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推动了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知青回城推动社区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相应,社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也在不断的探索进行。

  (二)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理念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目标。全面化的市场改革推动了社会管理理论的创新,19932002年的 10年,是我国社会管理理论进入经营化发展理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思想不断得到完善,社会管理的主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基层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法制化进程建设都加快了。而社会管理的法制化为我国社会管理进入经营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以“善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理念

  2003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想。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和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社会除了要满足自身的发展,还需要满足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社会风险的防范能力等新要求。因此,中央提出了加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的新格局。要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善治”是这一阶段社会管理发展的新思路,也是我国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的最新研究方向。在学者俞可平看来,“善治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只有善治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社会管理的目标转变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无限权力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的政府向“掌舵”的政府转变等等。而在我国建国伊始,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将社会所有组织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到国家建设中去;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都是根据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来制定的,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社会管理体制的革新其本质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作。随着我国四位一体发展规划的制定,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即最终建立起一个活跃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逐渐扩展社会自治空间,完善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以及公民参与的多种社会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体制,进而可以集中整个社会的力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转变,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一)从“全能国家”到“有限政府”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把政府机关当成了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将本来应该由社会其他主体来处理的各种事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政府通过对社会权力和资源的垄断,以“超级大保姆”的身份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形成了“行政一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最后导致政府机构产生巨大的消耗,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社会民众对此也并不是非常满意,这样就容易让很多社会矛盾都转移到政府部门身上。特别是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社会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失灵的状况也时有出现。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邓小平通过“党政分离”、“政企分离”、“企社分离”等举措解决“以党代政”、“政企不分”、 “以政代企”等问题。中国在经历了党政分离、政企分离、企社分离等多重洗涤后,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国家一元化”的社会结构向“国家、市场、社会” 三元化的社会结构转变,国家一统江山的局面被打破,政府职能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不再全面垄断经济社会资源,因此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政府的职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此,我国已经从一个“全能国家”转变为“有限政府”,政府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政府职能的权限也是有限的。政府社会管理的重任越来越难以独自承担。

  (二)从“统治社会”到“公民社会”

  过去的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的“统治”为主体,以政府为权力中心的管治型或统治型管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主要社会职能。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理论是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形成的。他们运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两分法来分析整个社会的总体结构,以市场经济为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社会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主要由“需要的体系”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和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的非政治社会自主领域,它是由社会组织所构成的,并且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因此,传统的“统治社会”一元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革中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且我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不可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并且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一元化”社会结构的解构,我国的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迅速,民间社会组织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我国的社会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民社会已在逐步形成。

  (三)从“消除矛盾”到“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一般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计划经济高度趋同,他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冲突。但这些年来,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就是一个利益群体,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和政治要求,利益往往会引出各种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很容易导致社会问题。像近期出现较多的农民工讨薪自焚跳楼,征地和拆迁的暴力争端等社会事件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利益冲突。所以,目前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的活动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要求基层单位在开展维稳工作时实施“一票否决”与“零指标”的考核规范,要求把一切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社会矛盾处理在基层。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采取不必要的高压手段来进行维稳工作,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消除社会矛盾上,以求获得一时的安稳。而这样做往往不能从根源上来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最终极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矛盾甚至群体性冲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的,必须依靠整体性的协调来维持,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步伐。我国社会目前已经开始迈入了各方利益协调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制度,让社会中存在的一切矛盾都能够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得到和谐的解决,通过各种谈判对话的途径来消除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方式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过去行政管制为主逐渐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我国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通常是政治动员与行政管理,这主要体现在两种方面,第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完善的党群组织来当做政治动员工作的中坚力量,运用高度行政化的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大力举行群众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是绝大部分的社会事务的处理都被划分在行政管理中,任何社会事务的办理都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与许可,行政干预成为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也逐渐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这代表我国社会管理的手段已经逐渐从过去行政管制转变到向公众提供服务,而与此同时,很多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也逐渐被运用到社会管理中来,比如分散决策、建议协商、合同外包等。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单一管理向多元管理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一元的整合方式进行社会管理,把不同的利益群体整合到同一所有制之中,用同一种分配方式达到社会成员利益的整合,并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来达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新时期多元的社会管理创新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加强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整合基层资源和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二是坚持靠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重视各类信访投诉平台作用,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衔接配套的“大调解”体系,完善交办、督办工作机制,做好回复、息访、稳控等工作。三是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全力以赴疏导群众情绪,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由静止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加速期、社会发展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突出表现在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地质灾害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矛盾,在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司法公平等方面出现了一大批问题。信访案件增多,群体事件增多,突发事件增多,甚至有一些极端性的危害社会事件发生,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和矛盾,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来理顺社会关系,必须根据现有社会的特点,以动态型的管理方法,探索出适合当今的社会管理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三)由单向管理向互动管理转变

  行政手段是传统社会管理手段中最常用的一种。但是,传统型的社会管理主要以单向型管理方法为主,由于其手段的单向性,在社会管理的一些领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不到位问题,亟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来解决。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目前正经历着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服务”、从“单向约束”向“互动管理”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履行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增强处置突发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改变这种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采取互动性管理方法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机制,启动群众力量,动员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和智慧参与社会管理,两种方法、两种力量互动,形成合力,来推动社会管理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张恒山.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2]徐顽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http://www.xj71.com/2011/0930/633410.shtml,2011-09-30.

  [4]颜晓峰,王军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5]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王名.改革创新的目的是公民社会[EB/OL].http://view.news.qq.com/a/20111021/000046.htm,2012-10-21.

  [7]林淼峰.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8]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俞可平.社会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善治应促进公平正义[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31/3079058.shtml,2011-05-3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时期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3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