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城市快速干道评价方法探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

  1、 环境友好理念

  1.1 环境友好理念的形成

  “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是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建立可持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机制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1]。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

  20世纪六十年代,环境危机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局部爆发。当生态环境危机全面爆发并严重影响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时,环境治理思路才开始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即从末端治理变为源头预防,清洁生产应时而生[2,3]。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环境无害化技术”,被通称为“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与清洁能源的工艺、技术、产品[3]。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有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2,3]。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2,3]。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2,3]。

  1.2 国内环境友好理念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矛盾 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年所期盼的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平方公里,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沙化土地面积174 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4]。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我国目前有1/4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70%死亡的癌症患者与污染相关。据统计,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4]。国家“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基于以上方针政策,要求交通部门以“环境友好”理念为指导,坚持交通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而建设友好型城市快速干道,正是创建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的核心战略措施[5]。

  2、 建设环境友好型快速干道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人、车、路、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在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道路交通的环境保护,尤其在城市快速干道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实现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而对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6]。

  根据对“环境友好”概念的提出、内涵以及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合道路交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道路所在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道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管理,实现生态良好、环保达标、景观协调、服务社会的“两型”社会[7]。

  3、 环境友好型快速干道评价方法

  本文用环境友好度概念来表征环境友好状态,用来度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资源、环境等因素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在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时,系统所具有的服务功能仍然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程度[8]。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研究目的而由若干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目前在道路建设环境评价中,采用较多的是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框架模型,简称PSR框架。该框架最早由加拿大统计学家Tony Friend和David Rapport提出,用于分析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的构建方法思路,结合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的评价内容,建立高速公路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3.2 评价指标选择

  由于城市快速干道环境系统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分别承受的压力不同,因而状态发生的改变也不同,针对压力和状态改变所作出的响应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选择。

  3.2.1 建设期评价指标选择

  通过对建设期的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分析可知,建设期的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压力主要来源于快速干道的施工活动,包括施工人员的活动、污水和垃圾,施工材料运输和施工,道路施工临时占地以及排水设计等;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等措施。

  在此建议,压力类型指标选取可具体衡量城市快速干道设计的合理性、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施工人员活动强度等具体指标;状态类型指标选取生态影响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等具体指标;响应类型指标选取环境污染防治、资源管理响应、环保资金投入以及交通组织设计合理性等具体指标。

  3.2.2 运营期评价指标选择

  通过对运营期的城市快速干道系统分析可知,城市快速干道压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快速干道本身(例如路面结构等)、交通量、交通事故、平均运行速度等;响应是针对城市快速干道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状态变化,提出减少压力的措施,包括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和交通组织措施,声屏障等。

  在此建议,压力类型指标选取城市快速干道运营状况和交通量强度、交通事故率等指标响应类型指标选取环境污染防治、交通组织管理等具体指标。

  以上指标有的是定量指标有的是定性指标,在环境友好度评价时要结合城市快速干道的具体实际,对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到合理的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友好度评价结果。

  4、 结语

  目前,我国对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友好度评价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因此,针对城市快速干道的实际情况研究其环境友好度评价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城市快速干道的特点,初步探讨了如何建立城市快速干道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城市快速干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程度是否符合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的规定,可以指导和检验环境友好型城市快速干道项目的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宝梁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刍议[J] . 社会工作 . 2007(6) :19

  [2] 李仕兵 . 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D]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3-4, 24-25

  [3] 张燕锋 .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及评价方法初步研究[D] .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 2-3, 7

  [4] 胡永 . 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政治建设[D] .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 16-18

  [5] 方建勤,陈建业. 高速公路环境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 中外公路 . 2010(6) :54-55

  [6] 邱英伏,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J] .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0(4)

  [7] 崔慧珊,陈建业,方建勤,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 交通标准化. 2010(4)

  [8] 李仕兵,赵定涛,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及应用

  [J]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8):10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环境友好型城市快速干道评价方法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