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成人教育发布时间:2021-07-28浏览:次
原理,汉语词语的含义是自然科學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也是家庭中影响与作用于儿童的家庭诸要素及影响与作用发生的机制。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的“初始”是指儿童0-3岁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则是指对儿童个体发展的初始影响几乎全部来自家庭,这是家庭教育独具的影响原理。那么家庭为什么可以几乎独揽对儿童个体发展的初始性影响呢?
一、家庭教育初始性原理的基础
(一)人类发育特性决定了家庭初始影响的唯一性
为什么人类个体在早期一定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的几乎全部影响呢?这主要与人类的发育特点有关。较之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发育特性是:初生婴儿不能自立,且人类发育迟缓,性成熟晚,寿命长,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加在一起约占个体寿命的1/5,出生后相当长时间内与亲代生活在一起,并且需要学习,之后才能独立生存。这种发育特征使得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成为儿童发展的初始性条件。在我国儿童3岁进入幼儿园的学制情况下,家庭教育的初始性影响作用更为稳定和突出。
(二)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对初始性影响的解释
1.“无意识”理论
家庭对儿童的初始影响为什么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原理之一?现代心理学无意识理论的解释给予了有力支持。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掌握生命和行为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即便是通过充分意识而达到的行为,其最初的根源大都在于无意识。无意识的作用机制虽然尚不明确,但弗洛伊德坚信,人类的很多活动往往是依靠无意识机制,人类的初始性学习和经验,更是借助无意识机制形成持续的精神动力源。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被人所知,却能导致人的行为。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之巨大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不但包括人的低级心理形式,也包括人的高级心理形式——人的清感、欲望、以及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都可以是无意识的。人的心理过程没有一个不是属于无意识系统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无意识比意识更为重要,无意识非但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主要部分,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的意识并不能完全控制和支配无意识,正因此,人也就无法成为自己的中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动摇了人类自我中心的观念,也从实际上动摇了人类的理性中心。
无意识机制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也是早期经验之所以对儿童影响巨大的主要机制所在。那么为什么无意识的作用如此巨大?这是由无意识的特点决定的。与意识相比较,无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目的性。无意识不存在有意识地去发生影响的目的,对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非系统性的。第二,无序性。无意识是脱离第二信号系统的非逻辑的心理现象,因此人的意识和思维无法通过条理性和逻辑性去把握它。第三,无意识的容量巨大。心理的意识部分好比露在海平面的冰山的小小山顶,而无意识部分正如海平面底下看不见的巨大冰块,人的心理结构系统中绝大部分是无意识,而意识则是很小的一部分。第四,情境性和主观性。无意识活动是以情境为条件的,其活动往往依赖于某种情境和刺激物的特征,而且无意识活动往往与人的主观状态相关联。第五,潜在性和能动性。它能够直接支配人们的意识活动,然而其作用是潜在的,这是无意识的最主要的特点。潜意识中蕴藏着极大的生命能量,在深层涌动却不为人所察觉,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
弗洛伊德强调组成意识的材料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感觉系统而来,其具体材料来源于外部世界;二是由精神世界内部而来,直接来源于无意识,而无意识进入意识,其数量的多少是由意识的检查作用而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种意识都有一个潜意识的原始阶段,所以说,“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荣格(Carl Gustav Jung)指出,在人类心理结构中携带着物种生存在各个阶段遗留的信息,刻印着人类祖先、动物祖先,甚至有机界漫长发展过程的痕迹,包括生存欲求、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方式等,所以人类无意识中的许多东西,并不仅是后天经验的沉积,这部分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
还有学者进一步推证存在着“宇宙无意识”,认为人类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源于更深层次的宇宙演化进程形成的这种“宇宙无意识”,即在有机界之前的无机界那更加漫长的、永无止境的宇宙过程,在人类心理结构中也必然留有印记。“宇宙无意识”是人类源于自然的特性,是人性的根基,它埋藏在人性的最深层,成为生命的最原始冲动。这是更富有魅力的宇宙想象。
2.早期经验影响的作用原理
早期经验一般指儿童0-3岁时期的经历体验。在西方教育理论界,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被儿童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0-3岁是儿童心理的胚胎期,这个时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来保护儿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通过与周围成人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依靠一种具有吸收力的心理,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使之成为其心理的一部分。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在关于反射的研究中指出,即使新生儿的大脑皮层也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儿童的各种反射形成很快,并且有永恒性的特征,这种巩固下来的反射可以保留很多年。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儿童的早期经验为什么能够深刻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首先,早期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大脑组织。人出生后头2-3年脑发育速度最快,足月儿出生时脑体积约为350cm3,长到6个月时体积增加了1倍,约为成人体积的二分之一,2岁时为成人脑体积的3/4,4岁时的脑体积为出生时的4倍,达到1400cm3。更重要的是,人脑皮层单位体积内的突触数目在出生后迅速增多,婴儿6个月时突触数目为出生时的7倍,2岁时突触密度达到顶峰,为成人的2倍。突触的高密度持续到儿童10岁左右开始裁减,只保留那些由经验改造过的突触。与突触密度的变化相对应,神经间连接的回路也迅速发育,神经突触及回路的发育和成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特别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而有所改变。这一点表明,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推荐阅读: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容易申请成功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家庭教育的初始性原理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renjiaoyu/5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