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成人教育发布时间:2014-07-22浏览:次
摘 要: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2011年每两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本科生毕业时工作单位落实率平均仅为70.7%。虽然高于专科毕业生平均落实率10个百分点,但从图1的趋势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专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市场需求,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
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当前经济环境和高校扩招政策影响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而言,这一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工作的很少,出国留学和考研继续深造的比例也较低,绝大部分毕业生流向当地中小企业、市、县金融机构等,所以更加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结合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改善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图1 2003—2011年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落实就业率
《统计学》作为一门财经类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如何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结合当前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适时调整。笔者根据某地方院校财经类的4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2011-2013年的就业信息,分析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工作岗位特征,并进一步厘清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从而总结《统计学》课程教学应培养的能力,进而提出改进当前该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措施。
一、地方院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市场需求能力特征
1.中小企业是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
从笔者所在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统计数据可知,2011-2013年统计的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共933名,其中706名毕业生进入到中小企业单位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75.56%,进入金融机构的占15.86%,而读研、公务员以及进入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仅占8.58%。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地方企业单位和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
首先,由图2可知,各专业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除金融学专业部分年份外,其他专业各年均在60%以上。虽然2013年各专业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但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依然占到50%以上,远高于其他就业渠道。其次,近年来金融机构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如图3所示。这主要是银行业县镇分支机构建立和业务拓展的需要造成的银行扩招。
图2 2011-2013年各专业中小企业就业比例
图3 2011-2013年各专业金融机构就业比例
2.地方院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以市场拓展的相关岗位为主
由上,地方院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是进入中小企业,而进入此类企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销售代表、业务员或会计等工作。根据调查的数据,2011-2013年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占到进入中小企业总毕业生人数的92.4%,其中从事市场拓展相关工作的销售代表或业务员岗位占56.1%。另外,金融机构作为吸纳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第二大渠道,其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投资理财顾问、银行卡业务营销员、银行县镇支行大堂经理或柜员。除柜员外,其他几个与市场业务拓展相关的岗位占到进入金融机构毕业生的69%。从历年的情况来看,2011-2013年从事与市场拓展相关的销售代表或业务员、投资理财顾问、银行卡业务营销员、银行大堂经理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63.3%、62.2%、63.6%。可见,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市场拓展的相关岗位为主,占毕业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此外,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中平均每年有26%左右从事会计岗位工作。
3.地方院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能力特征
上面的调查分析显示,地方院校财经类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具体讲,在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业务员、销售代表、会计工作,在金融机构主要从事金融产品销售和银行大堂服务工作。表1是按照历年招聘信息整理的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表1 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
岗位 岗位职责 工作技能 基础能力
销售代表、业务员 收集、分析区域市场信息、撰写分析报告;策划、执行区域内销售活动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动态的识别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基本文本编写能力
银行卡业务营销员 制定、落实银行卡业务市场营销计划;协助相关主管领导完成对持卡客户群的调查、统计、分析,进行持卡客户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 金融学相关知识;基本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能力;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基本文本编写能力
投资理财顾问 能洞察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各行业的影响;能进行股票市场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股票市场分析能力 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基本文本编写能力
大堂经理 网点服务管理;识别、迎送客户;业务咨询及产品推介;低柜服务及调解争议;收集信息定期报告 具备银行相关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流程;归纳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 较强的亲和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细心又有耐心;处理应急事件及调解矛盾的能力
会计 记账、复账;进行年度财务决算;预测公司成本费用、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知识;财务数据整理、分析能力;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编写能力
可见,地方院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在中小企业从事业务员、销售代表、会计工作,还是在金融机构从事相关金融产品销售、投资理财服务、银行大堂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同时具有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
二、《统计学》培养能力与实际需求能力的矛盾
以上分析表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报告撰写能力是用人单位要求大部分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统计学》课程正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对本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定位已经从研究型人才转变为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很多的课程教学改革进展缓慢,跟不上实际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能力不相符。《统计学》课程教学亦存在类似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教学的重点不符合实际需要
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统计学》理论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在统计调查的方法和具体实施、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及操作方法、统计数据分析的相关方法及实际应用上。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三部分内容教学均存在不能满足实际能力需要的地方。
首先,统计调查部分主要是概述性介绍各种统计调查的方法、优缺点,没有重点突出市场调研过程中常用的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访谈等调查方式。主流教材中有些仅仅对问卷设计方面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缺乏对这些调查的策划、实施过程的全面介绍,而另外一些教材则对这方面的内容一带而过。显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突出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而对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特征,从而采用有针对性的市场拓展策略却常常是很多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
其次,统计数据整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则是以分组和数据的图、表展示方法为主,而对市场调研中很重要的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特别是不同题目的交叉整理鲜有涉及,导致学生在市场调研过程中灵活运用数据、深入分析的能力积累不够。这将成为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相关工作中进行市场开拓时的一个障碍,影响其工作的推进和效果。
最后,统计数据分析部分涉及到比较多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统计指数等。当前,很多主流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上仍以方法原理、理论及公式推导的介绍为主,而对方法的使用条件、方法应用的操作步骤、具体案例介绍较少或者三言两语带过。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重推导、轻操作,重理论、轻应用,由于数学推导较多,学生学完之后普遍觉得比较枯燥、晦涩难懂,不仅理论上理解得半生不熟,而且也不会应用。对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比理论研究能力更重要,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更有作用。但上述教学重点的偏差却抑制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统计学》课程经过历年的改革,已逐步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重要位置。当前,财经类本科相关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都新增了实践学时,一般是8-14学时。实践学时设置的本意是培养、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有些实践学时被用于理论教学,即便按教学计划开展,也是以在机房上机练习Excel、SPSS等相关软件操作为主。不可否认,这样的练习能提高学生运用软件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岗位还需要学生具备策划、执行市场调查的能力、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当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教学遗憾地“遗漏”或“忽略”了。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使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用人需求,尽可能做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力的无缝链接,针对以上《统计学》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按照岗位的能力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及重点
按照当前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围绕市场调研展开,对市场调研的方法及其展开步骤、调研数据的整理方法、分析方法的使用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及时进行调整。比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功能的网络平台吸引了各行各业和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和参与,也给平台造就了海量的数据资料,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一个大数据时代。对企业来说,用好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出更精准的决策,迎来发展的春天,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如何用好这些数据资料,则将成为需要应对解决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可以预期,未来掌握和精通数据分类整理、挖掘的人才会大受市场青睐。那么,《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适时向大量数据分类整理方法等方面倾斜,而弱化推断统计方法的相关内容。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上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也是各课程教学的重点。而《统计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缺一不可。其中,理论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应用步骤的讲解上,同时配合实际应用案例,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为最终目的,弱化方法中涉及的指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记忆。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应该配合理论教学的进度,着重进行相关方法的实际案例分析训练,以加深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此类教学模式在实际推广中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学案例和实践案例的缺乏。当前,大部分教材没有教学案例或者教学案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也主要是以上机操作指导为主,实际案例分析的选题或素材较少。这就要求位居教学一线的《统计学》课程教师收集、整理现有案例,补充、更新、完善教学案例体系,并形成部分实践训练推荐选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参考选题与自由选题相结合,利用学生的自由选题进行筛选,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案例和实训推荐选题,使案例库和选题能够根据实际经济发展不断更新。二是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当前一般是8-14学时,既要进行软件操作练习又要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学时一般难以满足培养要求。这也是导致当前实践教学主要是进行软件操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有电脑;同时,大部分学校也有开放的机房,便可以将软件操作练习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而将宝贵的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用于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2]赵艳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8).
[3]郇红艳.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科技信息,2010(34).
[4]张蕙.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浅探[J].统计教育,2006(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renjiaoyu/1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