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成人教育发布时间:2014-01-04浏览:次
摘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和大量习题训练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作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自己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合作学习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和有效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应用误区实施策略
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这是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有利于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的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消化教师所讲内容,复制教师的想法和解题方法以及重复机械的练习,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提出了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通过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数学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和大量习题训练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柏拉斯基指出“数学教师的使命不是向学生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地或大家齐心协力地去掌握知识、技能、技巧”。
什么是合作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思想。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十九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各国都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如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是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自己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课改开始到现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处可见。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想法,与同仁商洽。
一、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合作学习”的假象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课堂气氛的活跃,不管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象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探究”才叫改革教育理念。并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是否利于学生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是否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费时多,成效微,甚至于适得其反。
误区二:简单的分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
教师简单地把同桌学生或前后学生分成小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既没有关注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问题,又没有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也没有时刻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更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些老师在这个时间段内甚至觉得无所适从,像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不可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
误区三:把合作学习变成了教师与“学优生”之间的交流
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依然是“主角”,学优生是最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观众”和“听众”。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是小组里的讨论和交流往往成为“学优生”的“一言堂”,有时就是教师与学优生的交流,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就代表了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和想法,小组其他成员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像这样的交流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意义。
误区四: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一般情况下,为了既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教师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想着教学进度,小组合作未形成一个有效搭配的整体,就急急开始;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为还未打开,合作学习还没有进行成果的交流和整合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
误区五: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学习”
什么样的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尼?这是一个十分现实问题。只有当学生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不少数学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需要而设置的。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老师完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有效的合作学习创设的问题必须要有讨论的内涵,才会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由此可见,上述种种的合作学习完全是为了迎合新课标,搞形式,走过场,不但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究,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伪合作学习”,是无效的合作学习。有效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有利于小组成员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合作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有效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西方协作小组专家罗伯特?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意见,让他们作出选择,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平台。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美国的合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曾提出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小组合作完成、讨论、解决难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交流;(3)小组中合作互助的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的相互依赖。
1、明确合作学习目的和功能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发生兴趣,并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时,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合作学习才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所以,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产生疑惑、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释疑。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学生同伴交流互助并共同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时不全面、不深刻,靠个人的能力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时就需要调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把积极的感悟、认识和同伴交流,通过信息互换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愉悦和成就感。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2、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一两分钟的合作就草草收尾,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按照教师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不仅仅是几个人表述一下就行了,还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不是几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安排充足的时间,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技能教给学生。比如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4、精心设计、合理选材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确定合作学习时间的多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6、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7、合作形式多样化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六人小组讨论或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涨,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施以不同的刺激方式,能够始终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如搞一些“改错课”、“小组自学课”、“小组竞赛课”、“小组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这种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启迪中,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被点燃,并最终成燎原之势,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8、“发言人”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参与不均衡现象屡见不鲜。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学优生那儿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而且越来越被动。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小组内的这些弱势学生。
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他侃侃而谈,甚至有人连嘴也不张开的状况,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这样一来,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9、教师参与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学习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更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10、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的信息,及时加以调控,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每当此时,课堂上听到的是小组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看到的是师生间心领神会的微笑和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合作学习来说,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里仅仅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师大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关文信)首都师大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中国人事出版社
4、《合作学习理论介绍》(珠海拱北中学黄谨)百度文库
5、《合作学习的作用》(罗占荣)新思考
6、《合作学习》(郑金洲)福建教育出版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议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renjiaoyu/1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