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财务保障分析与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财务会计发布时间:2024-12-13浏览:

  [摘要]文章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以财务保障分析为视角,通过分析高校财务现状以及存在的财务困境,提出了优化资金配置的改进措施,为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提供财务保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建设;财务保障;资金配置

财务管理论文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双一流”),“双一流”作为继“211”、“985”之后又一新的身份符号,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更是众多高校追逐目标。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各高校积极落实推进“双一流”行动计划,“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然而,现有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着手,阐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意义及策略方法,很少关注到财务保障问题。虽然砸钱不一定能建成一流大学,但我们不能否定资金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基础,如何有效资金配置、发挥资金效益,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容忽视。

  2高校财务现状

  兴办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资源耗费工程,离不开政府巨额的资金投入,资金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完善科研平台,这一切皆是迈入一流行列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政府重视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GDP已经突破4%,但从高校影响力来看,未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所以不禁要问:一流大学真能够用钱砸出来吗?因此有必要回顾当前高校财务现状。考虑到教育部直属高校类别覆盖多、学科门类齐、地域分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为样本,利用信息公开的2017年部门决算数据,就当前高校财务现状分析如下。

  21收入规模

  2017年,75所高校决算收入分布在亿元至百亿元之间,从收入规模分析发现:一是高校间收入规模差异较大,收入最多的清华大学与收入最少的中央戏剧学院相比,高出两个数量级;二是高校收入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综合实力排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六所高校年度决算收入超过70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这也与其综合实力相符合;三是不同类型高校收入规模呈现一定规律,即理工类高校收入规模普遍高于非理工类,财经、语言、艺术类高校收入排名相对靠后。

  22资金来源

  2017年,75所高校决算收入构成中,财政拨款占比最高,部分高校财政拨款占比高达60%以上,从资金来源发现:一是高校收入资金来源对财政拨款依赖较大,收入越低、对财政拨款依赖程度越高;二是高校自筹收入占比较低且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23经济效益

  自201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决算信息公开制度以来,迄今已是第四个年头,尽管该制度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公开内容仍不够细化,特别是经费支出,仅按照教学、科研等功能分类公开,而未公开经济用途,如工资薪酬、办公业务、基建维修、学生资助等。另外,由于尚未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应完成什么任务、达到怎样成绩、取得如何效果,没有这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难以衡量其投入产出经济效益。

  3“双一流”建设中财务保障分析

  31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责任中心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标识,一流学科具备的高水平学科平台、科研环境,形成优势集聚效应,与一流大学建设互为促进。同时,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能够辐射到其他学科,从而提升大学整体发展。因此,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双一流”建设财务保障、资源配置应当紧紧围绕学科开展,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责任中心。在领导机制方面,责任中心接受学校统一领导,通过校党委常委会、学术委员会赋予其工作职责,并下达年度计划和考核目标;在运行机制方面,责任中心下设学科建设小组,统筹协调校内各院系、专业,具体开展建设工作;在财务保障方面,确立责任中心为经费收支对象,责任中心既要对收入、成本负责,也要对利润(绩效)负责。责任中心的收入来源不仅依赖学校补助,更要发挥其自主经营能力,包括各类办学收益、科研经费、捐赠收入等,学校制定收入目标进行考核,同时采取减免管理费的方式调动责任中心创收积极性。责任中心的支出内容应符合国家财政规定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五个方向,做到收支平衡、厉行节约、控制成本。

  32建立以人才为对象的拨款机制

  人才战略对于“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引和育是发挥人才价值的基础。高校通过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使之在教学、科研方面有卓越贡献。同时,加大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环境。以学科为单位的责任中心,通过人才效应获得财力支持,集聚更优秀人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实现自我增值。因此,人才是关键,对于责任中心(学科)的拨款体系,应当重点考虑人才因素。目前,国家和地方财政加了的“双一流”专项资金投入,高校视自身财力也有相应自筹配套,但在校内一些学科已经在一流序列,另一些学科需要创建一流,如何不同学科之间配置是目前存在的难题,而人才因素分配法相对公平合理。以学科为单位,建立以人才为对象的因素指标,按照国家级人才、省部级人才、校级人才、学生培养四个维度为权重,合理配置资金。

  33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资金使用效益是“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评价,运用评价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式发展,而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业绩表现(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平台建设、科研水平)、财务效率(自筹收入能力、预算执行率、成本控制率)、社会影响三个方向,年初由每个责任中心设定并由学校批准,年度中实时考核监督,年末反馈评价结果作为次年资源分配依据。

  图1责任中心运行机制

  圖2责任中心财务保障机制

  4政策建议

  世界一流大学大多财力雄厚,但真正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一流,是长期积淀的过程,既有学术崇尚又有文化精神,非急功近利可成。“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教学、学科等硬实力的提升,但也离不开资金基础保障。基于此,结合上述当前高校财务现状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合理定位建设目标

  高校间收入差异“马太效应”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各高校要在自身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做出“双一流”发展规划,在经费投向方面,要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集中资金优势、突出轻重缓急,对有基础、有效果的建设内容要予以优先重点扶持,避免盲目投入、碎片化投入,要集中财力办大事。

  42努力拓展来源渠道

  高校要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外向争取社会资源,拓展多渠道筹资模式,在“双一流”建设中树立主人翁精神与自负盈亏的意识。尽管创收不是高校本职,但“双一流”建设离不开自筹收入来源,所以应权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利用杠杆效应。

  43建立论证评价机制

  学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经费预算时,要建立事前经济评价、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追责问效的机制,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评价建设结果,切忌“重投入、轻管理”。

  参考文献:

  [1] 褚照锋地方政府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反思——基于24个地区“双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50-55

  [2]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16年度部门决算[EB/OL].[2017-08-14].

  [3]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 江苏高教,2016(5):24-27

  推荐阅读:《时代财会》专业范围:社科类财经、会计月刊,报刊上宗旨为广泛涉猎理财活动空间。突出反映财经工作热点,深入探讨会计理论实务注重服务政府决策。荣获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校“双一流”建设财务保障分析与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aiwukuaiji/4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