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财务会计发布时间:2015-03-02浏览:次
摘要: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 在我国企业会计业务管理中,数据挖掘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远不及在市场营销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我们应组织专家团队,充分研究并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
关键词:电算化,企业经济,市场营销,电算化经济管理论文
实行核算分类管理 在提升核算作业效率,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最大化降低因核算结果对工作的影响,核算中心可以根据问题性质、产生原因、风险程度,核算发现问题划分为一般规范类、风险差错类两大类问题,两类问题采取不同的信息发布、督促整改和风险提示的方式。比如:对因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或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的一些规范性差错,一般不会造成风险或引发案件的一般规范类问题,可以按网点、性质归类整理,按月定期通报,以揭示产生原因,提示管理与整改要求。
会计电算化后,原来账薄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不复存在。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工预算,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必须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程序进行,这种内部控制的部分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拓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控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使用权控制、输入输出正确性控制、操作程控等。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的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及其重要的工作。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都要经过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动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年会计制度的改革。
会计核算作业方式落后 计算机会计核算降低了人工核算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的核算效率,但由于集中核算,部分系统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核算的工作量还是较大。而传统的核算作业采取交易机构或核算机构为单位的平面核算方式,尚不能依据核算事项风险程度或业务条线进行分类的纵向专业核算,不同业务能力的核算人员核算相同的业务,缺乏专业化分工。在这种核算业务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集中作业模式下,原有的平面核算方式对会计核算、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每个核算员需要掌握和熟悉信用卡、储蓄到信贷业务各经营政策制度,工作难度很大。因核算人员不熟悉业务而查阅相关的制度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因忙于应付工作量,忽视对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分析。所以,这种基于分散机构的平面核算方式的核算作业效率非常低下,核算员只忙于完成每天核算作业量指标,容易忽视对核算事项的深度、细致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纠错层面。
核算作业不够精细化 尽管各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的主要核算内容已经统一,但核算作业的核算步骤、审核要点、判断尺度、整改要求等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统一。核算人员大多凭借经验和能力,识别和判断核算事项,操作判断尺度不一,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遗漏、疏忽,影响了核算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也造成对核算人员的作业质量无法进行合理评价监督,不利于核算责任的认定。再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增加了核算人员岗位轮换的适应时间和工作难度,增加了核算中心支付培训的成本。
核算风险预警机制缺乏 首先,我国企业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会计核算系统风险预警方面仍处于原始的数据处理阶段,部分预警模型设置条件单一,易产生海量信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筛选条件过高,条件组合不合理,漏掉真正的风险事件。其次,预警模型设置风险覆盖面较窄,尚局限在账务性业务,且没有将各项业务前后关联,缺乏对业务事项的整体监督。第三,部分业务信息缺乏趋势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频率、方向和周期性等缺乏规律的研究,影响了核算系统的风险发现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提高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实地跟班学习方式,派驻核算人员到基层网点强化学习综合业务系统各项业务操作规程,提高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种专项检查,抽调核算人员采取实地检查,提高核算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检查水平;三是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系统的核算审计专业理论,以切实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核算人员依法监督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核算工作的需要。
整合核算各方面专业人才,组建核算风险分析专家团队。整合核算人才就是通过了解核算人员情况,了解每位核算员特点,将掌握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知识,或有丰富经验的核算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组成一个专家团队,避免出现核算空白点。专家团队可以按业务条线、跨层级的研究分析和优化调整风险预警模型、参数,分析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核算作业,最终达到汇聚核算专家、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调整、完善作业流程,持续跟综、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提升风险揭示能力的目的。
推行分类作业 改变现有平面核算的作业方式,将核算任务管理从按网点分配的单维方式向按业务条线、交易内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配的多维方式转变,将核算任务按内容、按复杂程度划分为多类,实施分类作业。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承担不同内容等级的业务。比如:一般核算事务,由普通的核算人员承担,主要是审核业务处理较为复杂,风险程度一般,需要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动态信息资料分析判断的内容。高级核算事务,由经验丰富的核算专家承担,主要是核对交易的关联程度和风险程度都较高,业务操作复杂,不易通过人工直接审核的业务或交易事项。为降低核算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对于划分出的一般规范性核算甚至可考虑将按照核算要素拆分动作,每个人仅负责一种业务的单个要素核算,多人流水作业,组合成一项业务的完整核算,以达到降低核算难度和作业成本,提高核算效率的目的。
提高核算质量 通过结合各项业务的制度规定,制定标准化的核算作业手册,明确核算基本步骤、基本审核要点、审核标准、核算方式、风险分析、整改要求等内容,减少核算作业的人为差异,提升整体核算质量。当核算标准建立完善后,我们应以核算标准为依托,建立核算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比如:按照一定量的核算人员合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岗位,配备质量监督人员,按照核算作业标准的完成情况,逐项对核算人员的作业状况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价。
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刊发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2)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3)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待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286、386……一直到奔腾4,机型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XE开发的DOS版上。(4)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会计系统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加上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容易产生问题。
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轻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机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而已。(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工作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大量的高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的电算化方式,对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二是建立健全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人手,明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职责分工,对各类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权限资格进行严格的审察与控制,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四是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五是强化身机线索制。六是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加强数据的保密和保护。在数据进入系统时必须加一些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七是建立操作管理制度,可以考虑硬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及其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代此行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要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采用双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将其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可以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数据的结构不可以相同,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备调阅或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
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电算化经济论文发表分析会计电算化应用管理新制度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aiwukuaiji/2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