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刊发浅谈当下会计管理的新制度发展趋势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财务会计发布时间:2014-11-25浏览:

  摘要:反映和控制的对象经济效益计算的多种形式,要求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形成财务效益的企业经营资金运动方面,而是应扩展为经济效益形成和分配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特定方面。如形成现金流动效益的企业现金流动及其结果方面,以及形成国民经济效益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作贡献方面等。

  关键词:经济效益,会计,经济管理

  实行多样化会计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工作规范的多元化;还要对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上述简要地提出了为做到经济效益的增长和进行公平、合理物质利益分配,必须构建新会计核算模式的一些思路。也许这会成为经济效益进一步增长和破解分配不公的方法之一,将为会计的发展开辟出新天地。当然,建立以经济效益增长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自有难度,需要会计界共同攀登。

  在现实生产劳动中,有着不同的生产者,且其生产组织、生产资料规模与效能、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生产过程与社会结合等,往往很不相同,其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所形成个别价值当然就“不一样”。但相同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按一种价值(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进行交换,社会所承认价值则是“一样”。因而任何生产者都必须力争降低个别的劳动耗费,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这对“不一样”与“一样”的矛盾,不仅仅是现实,而且具有进行计算和比较的现实可能性。

  总的来说,经济效益与会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也就是经济效益的增长离不开会计;反之,经济效益的讲求,促进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前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离不开会计;二是会计还可以能动地为经济效益增长服务。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离不开会计这个话题。经济效益这个范畴,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来自前面所说的经济生活现实,既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益增长时,必根据其质的规定性,找到能表明经济效益大小或是优劣的计算和衡量方法,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是“胸中无数”。前面还说过,经济效益范畴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总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通过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以后,还必须通过分配这一环节在国家、单位、个人等之间进行公平合理分配,以满足各方消费的需要,这才能充分调动各方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性。怎样才能进行科学、公平的分配,这同样需要建立在对经济效益的准确计量与衡量的基础上。由于经济效益计算与衡量中的劳动耗费、劳动占用、劳动成果等所包含因素众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因物质利益多元化使不同利益主体所持的立场不同,并会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奋斗,从而使经济效益的计量与衡量可以有不同角度和表现形式。下面主要介绍笔者曾提到过的经济效益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

  所谓财务效益,是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通常用利润额来表示。因现行规章及会计核算方法存在局限性,这种表现形式不可能剔除不公平竞争环境,如产品定价明显不合理、原材料进价不合理等所产生的转移性效益。也就是财务效益是企业已实现的创造性效益及得到的转移性效益二者的代数和。其中的转移性效益是非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产物。现有的会计模式所提供信息,基本上属于这种表现形式。

  它仅仅指企业的创造性效益,即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增加的社会财富或提供了服务的效益。如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完善服务而增加的效益均属于此类。财务效益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差别部分就是转移性效益。

  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就是现金流动效益。于企业来说,资金营运的畅通无阻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企业,账上有很多利润,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出现了所谓盈利性破产。因此,现金流动效益也就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视为企业效益的一种表现形式。上述三种形式,从空间上看,属于企业微观上的经济效益。

  企业国民经济效益指的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计算与衡量企业的效益,属于宏观经济效益。它与财务效益、经营效益相比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立场不同。企业国民经济效益的立场是企业生产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计算上扩展到真实的价值量变化;而财务效益和企业经营效益,考虑的只是企业本身的盈利水平,计算上局限于实际的资金流入流出方面。第二,目标不同。企业国民经济效益的信息主要用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如价格政策、利率政策、财税政策等,主要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财务效益的信息主要用于财务利润的初始分配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及个人利益;经营效益的信息则主要用于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决定企业自负盈亏的数量界限等方面。第三,计算方法不同。在计算企业国民经济效益时,可以不考虑税金、上缴利润和补贴等项目,因为它们属于从企业到国家或从国家到企业的转移性收支项目;而财务效益的核算是把工资、利息、税金、上缴利润看作支出项目,把补贴看作收入项目;经营效益核算虽也不考虑税金、上缴利润和补贴等项目,但它却要利用其他指标反映转进或转出的转移性效益。第四,核算基础不同。企业国民经济效益核算时,是以接近社会价值(商品价值)的影子价格作为其计算基础;而财务效益的核算是以现实的、已发生的市场价格作为其计算基础;经营效益核算则要以生产价格作为其计算基础。同时,各种不同形式经济效益的计算,其使用的汇率和利率也应有所不同,如使用官方汇率、影子汇率、实际利率和影子利率等。此外,在计算企业国民经济效益时要利用机会成本。无论经济效益采取何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使用价值量、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计算与比较等。在价值量还不能加以直接计算的条件下,通过会计核算各种方法所形成的货币指标,就可以把不同形式的劳动占用量、劳动消耗量和使用价值量全面反映出来,进而可以综合地反映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这是其他核算所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有人才说,会计核算的实质就是经济效益计算。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上,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进行物质利益分配的?对这些问题,要不要进行反思?当然值得反思!这既有思想政治路线问题,又有科学与否的问题。改革前,不承认国家、企业和职工有利益上的差别。在思想路线上认为,国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既是国家的,也是人民的,有国才有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等。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指导下,前面所说的企业财务效益被认为是企业经济效益唯一表现形式,并据以进行分配,即实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分配政策。这种分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已众所周知。通过改革,最大进步之一是承认国家、企业和职工可以有利益上的差别;分配上除了按劳取酬外,还有按资和按技术进行分配等。但它是否就没有问题呢?事实表明,在国家与企业、各行业和职工之间各应得多少的问题上,仍然把财务效益当成经济效益唯一的表现形式并据此进行利益分配已不适时宜,容易出现经济利益明显倾斜于一方的所谓“分配不公”的现象,并诱导出许多社会问题。先看分配不公的现象。如现在所出现的、属于全民所有的国家各种矿产资源,被少数人所控制,以及因价格和利率等产生了所谓转移性效益被不合理占用就是例证。其结果是产生了茅台毛利率超九成,2013年商业银行利润超万亿(平均每天赚28.5亿),巨大利润流入私人口袋,进而形成豪富阶层及官二代和富二代等现象。据2014年7月25日新浪网有关资料,标志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再看因“分配不公”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上面所说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就能引发暴动等社会矛盾的爆发。如在我国,大多数人产生了被剥削的感觉,并诱发出一种有人所说的极端不平衡的心态:人家住新房,我为什么住不起?人家一年好几次出国游,我为什么出不去?为平衡自己的心态,有很多人希望少付出而得到高收入,或是幻想一夜之间能暴富,从而使造假成风,甚至有人认为用偷抢会来得更快,使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等。这再次说明会计信息不仅有经济后果,而且有社会效应,绝对不是纯技术。分配反作用于经济。只有克服分配不公,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才能促进全面的、有质量的经济效益的增长。为此,重要任务之一是必须深化会计改革,构建与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要求相适的会计核算模式。下面就这个模式提出五点初步设想。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会计论文刊发浅谈当下会计管理的新制度发展趋势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aiwukuaiji/1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