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财务会计发布时间:2014-08-21浏览:次
摘要:教育作为一项人类发展事业,只有在有基本经济保障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建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本国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教育规模的扩大、学校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内容改革等各个方面。
一、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之前,国内学者的主要关注点是宏观层面上教育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侧重于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探讨。进入21 世纪,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从原本对国家范围内区域教育不均衡的研究延伸到对具体省域、县域教育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则细化到对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以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之间均衡的研究。
我国县域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又占基础教育的主体地位。[1]“两基”目标的实现,并未解决义务教育在城乡、校际等之间的差别,因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研究。
李连宁(2002年)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包括城乡之间、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均衡发展三个不同层面。柳海民,林丹(2005年)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更强调教育公平,认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旨在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的教育。彭世华的《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提出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促进”均衡发展,而不是任由教育呈现“不均衡”的状态。王璐(2013年)考虑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是涉及区域均衡、学校均衡、群体均衡、质量均衡、资源均衡配置以及尊重差异等多个维度的一个整体理论框架,认为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需要对相关政策、条件和资源进行合理掌控与调配。
2.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问题即研究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失衡原因。陈玉云(2004年)认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制度安排。“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双重二元分割性。其表现形式是,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2]曲绍卫,袁东(2006年)认为科学、合理地调配教育资源(硬件和软件)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为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于发友(2005年)将县域义务教育评价指标分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均衡度、城乡均衡度和结果均衡度三种,分别对整个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水平的差别状况以及在微观教学和管理领域对每个儿童的教育结果的均衡程度进行评价。肖军虎(2011年)采取“问题模式”设计策略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五个指标领域以及寄宿制学校、非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三类“学校”要求,来构建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
二、县域经济对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
第一,县域经济建设挤占了县域教育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地区都还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县域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教育对于政府,是处于经济发展的考虑之后的地位;教育对于其他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投入成本过高,而回报率又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可预见的原因,也是处于生产工作的考虑之后的地位。
第二,城乡经济差别导致县域优质生源的流失。在国外,教育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在中国,由于县域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更多地被普通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受教育程度直接与工作挂钩。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享受更多的学习资源,中国家长很乐意为孩子支付高额的择校费选择所谓的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结果便造成了优质生源的单向流动以及区域集中现象。
第三,县域经济限制县域教育资源以及县域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重点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通常坐落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开放型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落后,县域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及声名声望普遍低于大中城市,且县域学校教师工资缺少有效的增长机制。另外,县城相对城市较差的交通、生活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等因素也使得许多优秀教师及临就业师范生对县域学校望而却步。
三、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可操作性建议
县级政府是我国最为基层的政府行政单位,处于其中的教育教学机构本身便具有地域辐射范围小、机动性较强的特点,与市级、省级行政单位学校差距较大。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必须奉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第一,县域经济与县域教育应遵从“双轨制”的发展路径。经济与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就决定了经济与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妄图偏离另一方而单独求得发展,两者必须同步进行,或者可以说——优先发展教育。任何牺牲教育而获得的经济增长都将使不稳固、不长久的。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坚实的物质保障,教育的发展转而又为经济提供源源不竭的原动力。
第二,为县域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超过800多所,其中仅有38所高校包含于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也只有100所左右,并且这些学校多位于各个省的省会或是重点发展城市。这两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政策,性质更倾向于“培优”,但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而言,总体教育水平在世界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第三,给予县级行政单位及县域学校更多的财政自主性。一方面,由于地区之间的显著差异,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往往缺乏针对性,官僚层级制度更是使政策的可变性与模糊性加大。另一方面,教育事业本身特有的相对独立性,亦不适合政府、社会团体等外来机构的过多管辖控制。县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升级。持续探索充分财政来源前提下,“校长治校”的可能是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讨当下经济教育管理发展条例规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aiwukuaiji/1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