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
摘要:对学科交叉理解上的局限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哲学的实践视野丰富了学科交叉样式:理论、仪器、实验、技术、文化等等之间不同的组合交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不仅意味着学科交叉的必然性而且提示我们考虑科学研究结果在另一相关学科的可接纳性。人介入研究过程的实践视角使我们从默会、技能、文化传统、情境性等方面理解和进行学科交叉。实践视野使我们在学科交叉上获得新的自觉。文章发表在《南阳理工学院学报》上,是论文发表代理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学科交叉;理论优位;实践转向;默会;介入
一、学科交叉现有理解的科学哲学背景
一个学科的理论是另一学科的理论基础;两个学科的理论可以结合而发展出新的理论。我们通常在理论角度理解学科交叉。例如,量子化学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于对化学过程的解释。
我们在实验、仪器、技术等角度也看到过学科交叉。X射线衍射方法对DNA结构的发现有极为关键的作用。但通常理解这是生物学研究中应用了物理学的结果。这种理解背后暗含的还是学科理论间的结合。
我们还往往通过回溯去理解学科交叉。当科学成果出现后,回顾科学史发现有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难以意识到存在哪些交叉的可能,限制了我们有意创造机会各异的学科交叉。
我们对学科交叉的这些理解有它的科学哲学背景。从逻辑实证主义出现,无论批判理性主义还是范式(paradigm)理论等等,所有传统科学哲学都采取了理论优位的观点。SSK强纲领以种种社会利益因素解释科学活动[1]的社会学研究进路虽然对前述科学哲学形成强烈冲击,但它只是将科学理论以自然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根源,并未改变理论优位的立场。
只关注科学的理论形态是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和SSK的一个共同特点。除此之外,它们都试图在理论上为科学寻找普适性的所谓合理性与方法论,而忽略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历史轨迹。由此又可以得出传统科学哲学和SSK的另一个特点:忽视对科学研究过程做科学哲学上的研究。
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忽视了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研究,也就看不到科学研究中仪器、技术、实验、研究者、财力、政治等等诸多因素的相互牵制与促动,也不认为科学是自然、理论、仪器、解释等诸多方面巧妙组合出的“自我辩护(self-vindication)”[2]。古丁(D. Gooding)感言“主流科学哲学……没有一次涉及实验过程(experimentation)”[3]。
科学哲学体现的是科学观。我们从理论角度对学科交叉的理解来自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背景。对这一状况的扭转需要我们进入科学哲学的实践视野。
二、 一些科学实践哲学观点
随着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出现。
哈金(I. Hacking)认为科学是人介入(intervening)其中的过程[4],科学是仪器、解释、自然、理论等等“彼此培育”出的“自我辩护”[2]。皮克林(A. Pickering)认为科学是各种异质要素冲撞(mangle)的筑模过程(modelling)[5]。古丁(D. Gooding)将“观察的精细结构中手、眼与脑的相互结合”[3]总结为实验实践的两个特征之一。劳斯(J. Rouse)认为“范式首先不是获得认同的理论立场,而是……获得和应用一种技能”[6]。“科学研究……根植于对专门构建的地方性情景(典型的是实验室)的技能性把握”[6]。伽利森(P. Galison)认为科学存在仪器、理论、实验等亚文化,这些传统不是同时转换而是相互交叉与重叠[7]。其中一个传统(例如理论传统)出现断裂并不影响其它传统的连续。
科学是处于不同社会领域的众多参与者共同活动的综合结果,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s)[8]和标准化整合(standardized packages)[9]揭示了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边界对象处于几个不同的社会领域的交界面上……边界对象的可塑性足够适合采用它们的几个不同团体的地域需要与限制……还足以充分维持着一种跨越不同场所的公共认同性”[8]。可塑性意味着不同社会领域、不同团体在不同场景中研究同一个被称作边界对象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中对边界对象虽有不同理解,但它适合于各个场景。标准化整合则是由科学理论和被标准化了的技术组成,由于它们被不同社会领域成员的共同采用才建构出科学。
上述这些观点都体现出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关注。它们不是单纯把科学看作知识体系,而是把科学看成一个实践过程。它们不是把科学看作理论的转换与延续,而是不同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演进。它们认为科学已经没有严格的“内”“外”之分和学科界限。它们看到的是科学活动过程中各种异质要素的相互冲撞与耦合;看到的是研究者的技能和人介入到不同的研究情景(context)之中;看到的是理论、仪器、技术、实验、相应解释、社会利益、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的相互牵动。科学的这些异质性和相应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示出学科交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科学实践哲学对学科交叉的新理解
(一)多种可能的学科交叉
科学研究是各种异质要素的冲撞过程。
这些异质要素来自仪器、实验、技术、理论、假设、社会利益、文化传统、观念、自然、物质条件、人的技能等诸多方面。这样,学科交叉就不是一种可能,而是在各种异质要素的牵动中出现多种可能的交叉。伽利森的亚文化传统相互重叠本身也意味着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的交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本身就是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交叉带。科学实践哲学凸显了我们以前没有直接揭示的学科交叉新形式。
在不同于理论优位的实践视野中,仪器、方法、实验、技术、背景理论、研究指向、解释性理论等等之间可以存在交叉。例如同一学科中在它所关注的同一研究问题上可能涉及不同的技术,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同是粒子物理中探测中微子,采用电子学探测器时涉及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同样问题上,对探测器中的水进行纯化或从四氯化碳液体中提取出中微子的反应产物,利用的是化学工程的提纯技术。这两种方式都涉及技术因素,都形成技术与研究指向之间的交叉,但显然是不同的交叉形式。
学科交叉也可以出现在不同亚文化之间。例如粒子物理探测中曾有图像和逻辑两种亚文化传统[7],现在的粒子物理探测器多是大型谱仪。大型谱仪既获得逻辑信号(即数字信号)也获得图像信号,这些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数据重建。数据重建时,对采集的图像信号也经过计算机的逻辑电路进行处理,对采集的数字信号(即逻辑信号)也可以生成可见图像。逻辑传统与图像传统交叉于同一套仪器的同一次探测过程中,并且这种交叉是必须进行的,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对粒子事件的探测和理解。
(二)科学活动中人的介入与学科交叉
科学实践哲学的独到视点是看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技能(craft knowledge)和默会(tacit knowledge)。这样,研究者把一个学科中习得的默会、技能带入了另一学科中也可以形成学科交叉。科学哲学实践视野还看到了传统的融合。这都使我们对学科交叉有了新的理解。如何进行文化传统的融合,如何在新的领域运用研究者的默会与技能,在这些方面的适当把握可以促成新的交叉。
为解决色散对短周期脉冲星观测的制约,赫尔斯(R. A. Hulse)发展了消色散算法[10]。实际应用时,必须运用自己的默会与技能判断观测结果。对消色散算法的运用又发展了他的技能。他凭借这种技能,通过观测数据判断发现了脉冲双星,这一判断又需要把电子学信号处理传统与天体力学数据处理传统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他又运用射电手段检验引力波。这是在射电观测的新情景中应用已有的传统和技能。他因发现脉冲双星并检验引力波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必有这些交叉的贡献。
(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带来的新思考
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都是由不同社会领域的不同学科所共同关注并建构而成的。边界对象使得对它有兴趣的不同领域间相互招募,标准化整合则是不同研究领域共同构筑和认可的一致标准。
由于不同领域对它们的共同兴趣,使得我们既要考虑学科交叉的可能,也要考虑交叉的结果。考虑可能意味着其它相关学科也会关注同样的问题,只是方法、侧重点、利益不同而已。考虑结果意味着该研究问题对其它学科的可接纳性,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形成标准化整合而使研究结果得到共识。这种新特点与理论优位看待学科交叉非常不同,应当引出对学科交叉与以往不同的自觉性。
各种各样的学科交叉就存在于丰富而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关键是我们能否意识到它们,是否获得了在各种可能的方式上学科交叉的自觉。
论文发表代理须知:《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南阳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2009年,双月刊,A4开本,本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是反映南阳理工学院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用价值,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报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发表代理科学哲学实践视野中的学科交叉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