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13-06-18浏览: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 要: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园林的选址、植物配景和意境方面都有体现。“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园林建设有着指导意义,使现代园林达到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科学得到自然环境,使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统一的园林生态环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 园林 意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条根本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同时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永恒的主题。这一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延展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哲学、伦理学、美学还是在艺术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在艺术成就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种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思想,其表现为集居住休息和游览欣赏双重目的为一体,因地制宜,掘池凿造山,布置建筑、花、草,并利用自然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

  “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儒家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联系起来。孔子认为对天即自然界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说到“我对天发誓”,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伦理道德;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道德的终极根源;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孟子又对天道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发展了人道。

  汉代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阐述。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董仲舒明确强调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使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基本得到了巩固。他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人的结构形体和道德情感是与天一样的,天能管到人间之事,人的行为也感应上天。

  到了宋代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学派“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呈合流的趋势。“天人合一”哲学的代表朱熹,他认为天与人都是“理”的体现,天与人统一于“理”。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自然因人的情感而包裹着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谐和的境界,在园林中人们惬志怡神,回归自然,充满着物人以和,物我两忘的情氛。外适内和,休宁心怡,这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一曲弹奏,一场表演,一角园林都有意境。生活中处处体现意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依,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深思和韵味。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乡情怀。例如园林中一池三岛,寄托了对于海外仙山的幻想;暗香盈袖,月色满园,表达了对于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纤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追求等。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设计者对园林的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因而设计者的素质修养成为关键的因素。同时还可借助联想寓意、匾联点题等手法,使主题明朗,已经深化。“意境”来自于中国古代艺术对“天人合一”的深切体认,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从哲学的渊源上看,意境与天人合一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是天人合一成就了意境。我们在观赏园林时,看到园林的景象,会突然就联想到别的事物或情景。在观赏景的时候,则是由于心物交融而达致的一种境界。这一境界包容了物我,融合了物我,却也超越了物我。它既不是我们对景单单的观察,也不是我们单纯的思考。而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景也有心,是心与景的一气流通。所以审美意识的产生,这种心物融合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的主流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2、对园址选择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是: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绕,屋前是平坦的草地和宽阔的水面,水面平静如镜,小路曲径通幽。使人感到悠然自得、心旷神怡。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处处注意与大自然的融合,私家园林更以情韵取胜,以追求意境美为极致,以妙合自然、不见人工痕迹为重要的美学特色。朴实而富有野趣,回归自然,进入“天人合一”常乐的至境,就成为中国园林的追求。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的处理上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理想环境。不是每块土地上都能建造园林,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势、温度、土壤等等。苏州留园的选址就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对造园配景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在建造时有时得利用借景、缩景,要在配景时考虑到小中见大。因此在堆山叠石、花木配置、庭院理水、建筑小品每一个细小的景物都要以借缩天然景色,人工造景力求效仿自然。中国园林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诗、书、画、印与音乐、植物为一体,多角度表示园林本身的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因此,不仅要考虑到园林造景景点的特色,还要考虑到获得美好的静观效果。集这些景然后融入景中,忘掉私我、保持本心,这便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今后园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是一种以“和谐”为特色的文化。所谓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和谐”可以归结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蕴含了与现代生态环境相吻合的自然观。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大自然,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园林那种把园林圈起来。现代,园林建造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造景常用开放式,就是让人类与自然的园林充分地、全方位地接触。我们将置身于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每寸土地、触摸到大自然的每缕阳光,接触到大自然的每条河流。不需要修栏杆、绿墙等障碍阻碍人们进入。摆脱江南园林传统模式,大胆地应用符合新时代的材料、形式,维护城市生态良性循环,让人类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生机盎然的园林城市中,充分享受大环境绿化带来的宜人的生存空间。达到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科学得到自然环境。最终使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统一的园林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后人在将来提起的不只是我们也提到的像北方的皇家、私家、寺院园林等,江南的私家园林,而且还拥有能超越古人现代园林。运用现代、科学的的设计手法,遵从自然,大胆创新,以人为本,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符合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的城市形象,适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环境。

  总之,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将祖先留给我们遗产,去改良、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传统“天人合一”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关四平:《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4].胡晓燕:《浅谈现代园林设计》《科技资讯》,200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