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24-12-18浏览:次
摘要: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必须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文章发表在《大学教育》上,是博士生毕业论文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特征,原因对策
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我们正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扩散空间、交互方式和丰富内涵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使大学生们受益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4_2亿。其中,青少年网民约占网民总数的60%.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更成为"网络新人类"中最耀眼的一族。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90% 以上都触网,有47.3% 的学生每天上网(其中每天上网2小时以内的学生占41% ,2_4 小时占39.7%)。
(一)自由与规范冲突自由、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互联网自由、开放、虚拟的环境。既让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能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调查中,对于"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的提问,学生们回答的排序是自由(47.2% )、免费(20.3%)、平等(18.5%)、效率(14%),可见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
从调查的七所高校看, 学生们在网上异常活跃,46.7%的学生参与网上投票。通过校园BBS论坛、QQ群交流思想,发表评论,针砭时弊,表达诉求;还有14% 的学生经常在论坛发帖,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成才建言献策。对于网上发布的反政府言论、小道消息、封建迷信、色情内容等,有6成以上的学生都很反感;但对于批评政府的言论、盗版软件下载、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则相对宽容。
对于"如何看待新闻网站被屏蔽? "这类敏感的问题。学生们也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这表明。大学生们在网上坚持主流价值思想的同时,其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更趋个性化、多元化。
尽管网络满足了高校学子们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但网络传播中的绝对自由,也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的迷茫。如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对'网络黑客是21世纪的游侠,值得我们崇拜'这一观点如何评价"时,35.8%的学生认为不道德、违法。
(二)时尚与粗俗混杂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 如对于"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们看来,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调侃幽默、形象传神、蕴含智慧、极具创意,前卫、时尚、高雅,大都热烈追捧。调查情况显示。90% 以上的大学生在QQ聊天、BBS论坛发帖中都使用过网络语言,63.2% 的学生对常用"网语"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一)学习与娱乐失调信息时代,网络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果。成为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当今网络已成为一种博学工具。学生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所想所需。调查显示,在大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中,52.3% 的信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网络;如果查找资料,825%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网络;86%的学生都登陆过与学习相关的课程网站或资料网站。这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
(四)真情与冷漠相伴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孤独寂寞伴随其成长。
他们渴望真情,希望与同龄伙伴的真心交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寻找真情、追求真爱架设了一道桥梁。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既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交往的范围,又能保护个人隐私,让校园学子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调查显示,65.3% 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展现真实的自我,没有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言不由衷:26.1% 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网友不仅是好朋友,而且常能获得对方的真心关怀。
但是,网络交往毕竟是虚拟的,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相去甚远。约700/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虽能排解内心的孤独,宣泄自己的情感,但始终缺少真情实感,网友不如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真实可靠。尽管如此,仍有近30%的学生还是"e网情深",特别是那些在日常生活或社会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将与网友聊天作为逃避现实和降减压力的避风港,进而造成他们人际情感淡漠,消极看待现实社会,性格更加孤独。这部分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呈现既渴望真情又孤独冷漠的矛盾状态。
二、部分大学生产生网上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导致网上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虚拟而又混杂的网络环境容易诱发不良行为的产生互联网是一个由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众多区域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均以电子化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避开现实社会因面对面的交往所要承担的责任,可以避开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道德评价的"外来压力",现实社会中大家一致公认的某些"游戏规则"也失去了效力,进而消减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二)学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网络生活"移位"难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与大学生真实的网络生活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两者不同步,有"移位"之倾向。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生活充满好奇,产生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又有着诸多的困惑与迷茫。而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大学生这种需求的满足和指导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倡导和推动大学生文明网络生活的对策思考
网络既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诱惑、陷阱、危险的世界。对于网络给当今大学生带来的各种利弊,我们不仅要直面,而且要积极应对。要通过倡导和推动大学生文明网络生活。兴利除弊,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
(一)同心协力,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倡导和推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行动,共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阳光的网络环境。
1.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与监管, 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近年来,网络无序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凸显。政府作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应认真履行职责,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强化社会监督等举措,不断增强网络行业的自律意识、诚信意识,促其依法、文明、诚信办网: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自我防护意识,促其文明上网用网。共同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2.高校要下大力建设和提升校园网。 努力为学生构建绿色网上精神家园。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园网站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其科技含量和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二是不断创新和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绿色网上精神家园。可借鉴上海高校实施"易班"(E-CLASS)的经验,打破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大胆融合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相册等主流的Wed2.0应用,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手机3G 网络访问,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交流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三是利用现代高科技。建立校园安监系统,从源头控制不良信息传播,最大限度的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
3.家长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学会与孩子网络沟通的技能与本领。现实中,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大多数孩子运用网络的能力超过父母,很多时候是大学生在教父母上网。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因此,网络时代的家长也应该及时"充电",改变网络方面的"三无"(无知识、无技术、无方法)状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和学校、社会结成和谐一致的统一战线,共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提升"网商"."网商"是相对于"智商"、"情商"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学生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目标,以"慎独"、"自律"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智慧。 '网商"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发现自己在驾驭和使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和潜能。 扩大学生固有的积极力量来抵挡互联网所固有的一切消极因素,从而拥有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
(二)化虚为实,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1.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红色网站是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遗憾的是大学生对众多的红色网站知晓和关注的不多。如何增强红色网站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 占据90% 以上信息的英语文化在网络中拥有霸权地位。使得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上充斥着体现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标准以及色情、暴力等内容,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立场和思维方式。甚至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因此,高校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已刻不容缓。
2.利用博客技术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渠道。博客作为一种成长迅速的新兴网络应用形态,具有简便灵活、时序记录、自由交流等特点。受到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大学生广泛利用博客交流学习,展示自我,汜录人生。博客的交互性特征,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完全平等,双方思想的交流更加直接和真实。
在这里,凝聚精神,汇聚情感,体现集体互助效应,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行为误区。
4.开展师生心灵在线交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加紧学习和掌握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技术手段,和青年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网友关系。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E-mail、QQ、BBS、精品课程网站在线交流等媒介,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与他们一道谈人生,论理想,讲现在,看未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金石为开。这样,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三)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建构网络生活文化网络生活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精神依托。
首先,加强休闲文化教育,倡导健康的休闲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大学生闲暇时间比较充裕。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休闲计划,就很有可能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来上网娱乐、上街闲逛、室内空谈等低档次活动上,空虚、无聊、郁闷等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休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理念,确立健康的休闲方式,自觉提高休闲质量。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使休闲与学习相得益彰。
其次。组织网上"面对面"交流,推动学校社会交流互动。物理空间限制了大学生与社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可以打破这种限制,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因此,可以发挥即时通讯技术的优势,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先进人物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形势,把握人生,学会做网络生活的主人。
再次。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举办"网络文化节"活动。
网络文化节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融于一体,将其打造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精品。从内容上看,可以开展"大学生最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发动学生建立和维护"绿色"网站;帮助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学习相关流行软件;开展网络知识竞赛或网页制作大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征集与网络有关的文章、漫画、手机短信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改善个人网络生活的能力, 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创设环境,将现实性实践和虚拟性实践有机结合现实性实践是在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西部支教等。现实性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
研究生职称期刊投稿推荐:《大学教育》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广西教育学院主管、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一本面向教育界、学术界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教育类学术刊物,国内刊号:CN45-1387/G4,国际刊号:ISSN2095-3437,邮发代号:48-16。
参考文献:
[1]李书华。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积极对策探寻--基于"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2]王荣发等。网上德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杨雄主编。关注改革开放出生的一代--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析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博士生论文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1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