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14-01-06浏览:

  计算机应用基础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岗位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体制的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困难生和没有升入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突出问题就是学习基础差、厌学、自主学习能力差等,想提高教学质量难上加难。因此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是要求重理论、多实践,从而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大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对社会及知识重要性的认知也非常有限,他们以为计算机课程就只是单纯的娱乐一下,上网、聊天、玩游戏之类的,而且老师在课程的内容选择、知识编排、操作案例等方面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内容存在脱节,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然而学校中有很多专业,应用计算机能力培养也有不同,教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比如对工商管理、会计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以基础应用为主,再结合一级B类的考试要求,在教学上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计算机常识普及和基本硬件、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上。然而对于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的时候,除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工作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实施模块式、分层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教学课时。

  2. 着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和实操环节

  一直以来,教师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也沉闷乏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与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违背。笔者认为,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着力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大力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

  (1)实施模块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将课程分为系统基本操作、文件操作管理、Word应用、Excle应用、 Powerpoint应用、计算机基础理论、Internet基础7个模块,分别明确制定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各模块之间的组合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教学。

  (2)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化

  目前还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计算机实操机房,教师只能单纯的教学生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教师应采用比喻法或者故事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讲到CPU时,可将CPU比作人的大脑,CPU执行各类运算和命令时,相当于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对各器官进行控制指挥,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加强上机实操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上机操作训练。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指导书制定相应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自己设计实习步骤、程序、所用工具、方法,并且完成上机操作要求。在上机操作中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也要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有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引导改正。学生操作完应认真完成上机报告,对自己一天的学习有个很好的总结,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应该尽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放手让他们继续钻研下去,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高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上机实操训练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准确定位专业,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顺序,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实用型”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1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