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供需博弈探析我国盈余管理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13-12-20浏览:

  内容摘要: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出发,支持了盈余管理主要起到信息披露的观点,从而提出了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供需双方基于信息供求的一种博弈。进而又分析了在我国大股东控制条件下,上市公司的三方博弈,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供给,会计信息需求,博弈,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涵义,不同的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也是对盈余管理最狭义的一种解释。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chipper)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地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

  这其实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这一概念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的有所扩大,是“信息观”的集中体现。

  笔者比较倾向于雪珀的观点,即“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在信息观下,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会计信息含量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会计报告应给投资者、借贷者和其它使用者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和形成关系契约,它更关注会计报告的披露。“信息观”还体现了盈余管理的博弈思想。

  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观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在这一观念下,虽然盈余管理具有谋取私人利益的目的,但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还具有了信息传递的作用,尤其是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从有效市场角度考虑,在现实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资本市场至多是半强式有效,即至多反映所有公众信息,没有内部信息的投资者就不能获得超额回报。于是,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得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盈余管理具有二元性,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破坏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机制,而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则因为动机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提高会计盈余反映公司价值的准确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相一致。企业管理层通过一定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稳定经营的信息,从而维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利益。而当盈余管理超过一定度时,虚假会计报告的披露却只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

  会计信息供需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基于委托——代理条件下,协调维护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制度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会计信息能否发挥正确评价和向资本市场传递有用信息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在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因此能够直接获取会计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只有企业管理当局。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经理的努力程度,但可以观察到回报,而经理层的薪酬往往与净收益挂钩,企业管理层为获得更大的报酬,必然会将最大化的净收益信息传递给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社会公众,也即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基于契约有效的信息需求。

  相比之下,信息需求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赖于周围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按照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外划分,可将企业有信息需求的利益相关者归纳为两类:内部利益相关的需求者和外部利益相关需求者。

  从内部治理机制来看,内部利益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从外部治理机制来看,外部利益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来自资本市场的需求者(股东、债权人)、来自产品市场的需求者、来自经理市场的需求者、来自政府机构的需求以及来自其他外部力量的需求(例如监督机构等)。

  公司治理的框架决定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行为方式和经济后果,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发生变化。既然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着重要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代理问题,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要解决这种两权分离下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会计信息供需博弈探析我国盈余管理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1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