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绘画艺术发表范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结业论文发布时间:2013-12-17浏览:

  摘要: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文章发表在《高考》上,是毕业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

  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

  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的代表。髡残、石涛、弘仁、朱耷四位僧人,他们均为明代遗民,明灭亡后出家为僧,以示不臣服于清廷。

  而最能表现朱耷内心情感的是他的花鸟画。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画面“二只丑陋的孔雀,尾拖三根翎毛,立于一块摇摇欲坠的卵石上,一

  条悬崖缝隙里,挤出一丛黑牡丹”,孔雀、如此美丽的鸟、牡丹、富贵的象征、令多少文人墨客赞美的花,在这里却如此地丑陋。很明显这里的花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花,鸟也不再是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鸟,而成了某种象征物。借助由孔雀翎引起清代官司员以花翎为饰品的联想,配以“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的七言诗,无情地讽刺了清王朝贵族大臣惟命是从的奴才相,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清政权的蔑视。在这里,作者跟那些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品质的文人画有所不同。如郑板桥画竹,通过竹来表现自己的坚贞情怀,人们一看就明白。

  朱耷除了通过他所描绘形象人格化,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已的情感外,还通过自己的诗文、字号来寄寓对明朝的怀念及体现他的孤愤思想。最有名的是他的“八大山人”之号,含义深刻,题画时将八与大,山与人紧联起来,写成如“哭之笑之”的形象,寓有“哭笑不得”之意,表现他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廖廖数笔——以简取胜的形象。

  八大山人绘画主张一个“省”字,往往以极其精简的笔墨表现复杂的事情。在他笔下,无论是小鸟、小鱼、小鸡、还是一花、一木、一石,均廖廖数笔,似乎已到了不能少一笔的境地,但却能画出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非常的生动。特别是小鸟神态的刻画上,用笔简练,廖廖数笔而人格化的一种情态就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八大山人的“省”不是形象的简单化,而是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积累,把真实的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加其以艺术夸张而创造出来的。朱耷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属早期,所画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毕业论文投稿须知:《高考》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高考》杂志分文科版、理科版和基础版三个版本,旬刊,其内容主要由资讯、学苑和励志三大版块组成。作为全国唯一以“高考”命名的考试专刊,《高考》杂志始终强调“考试导向”,以全面提高考生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为目标,突出考试刊物与一般教辅刊物的差异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发表范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biyelunwen/1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