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发表不是学术评判体系扭曲的根本原因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SCI论文发布时间:2013-11-02浏览:

  湖南农大教授文利新在政协会议上炮轰用SCI论文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SCI论文发表是什么?它的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囿于国内学术研究的落后状况,首先将其运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之上。如果说SCI论文发表完全反映不出论文的学术价值,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被SCI收录的文章,都经过相当严格的同行评审,而且SCI对论文引用次数都会进行跟踪,从而反映出相关研究者对该文的重视程度。国外高校在评价学者时,也会考虑其发表论文的篇数和期刊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对SCI论文发表论文数量的追捧,有着复杂的现实原因。首先,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事业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数据表明,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10%,而世界经合组织(OECD)34国的平均值达到了27%;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口比例只有每千人1.8人,少于欧盟的6.4人、韩国的9.5人、美国的9.7人和日本的11.0人。在科研基础不厚实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刊发出大量高质量、受国际重视的科研文章并不现实。况且,在以使用英语为主流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中,西方学者也难免对来自中国的论文存在偏见。因此,中国的科研论文在数量上的爆炸性增长和在质量上的乏善可陈,是科研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其次,文章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也是学术界追捧SCI论文发表数量的重要原因。科研成果是高等教育投入的“输出”,与高等教育的“输入”高考制度,有不少可比较之处。和高考分数一样,虽然SCI论文发表的文章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争议很大,但胜在“客观”,摒除评审者主观喜恶对资源分配的影响。而科研成果的评判,比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能进大学要困难得多:有的论文可能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学者能读懂,更少人能明白其重要性;而有的论文可能被当今学术界弃如敝屣,却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被视为珍宝。在我国,掌握后续科研资源分配的行政部门,往往对细分专业的认知有限,难以对各项研究质量作出可靠的判断。所以,用SCI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公平的衡量标准,如高考一样,是“最不坏”的一种选择。

  高考分数成就了应试教育的筛选体制,结果是人才选拔方面出现偏差,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高考这个形式。同样,SCI论文发表作为一项评判标准,造成了一些科研成果筛选的偏差,却也并不是科研事业问题百出的根本原因。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研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生产一个工业品。作为探索性事业,科学研究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还要依靠无法预估的灵感和运气,才可能建立可靠的理论。大学急于催迫学者“出成绩”,非常功利地为科研论文的发布设立工业化“指标”,作为换取项目经费和经济利益的标准,这本身就违背了科研事业发展规律。结果迫使学者追求论文数量放弃质量,甚至不惜以造假、抄袭来满足发文的要求,形成学术腐败的不良风气。与其说SCI论文发表是造成学术评判体系扭曲的原因,不如说是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催生了“唯SCI论文发表是瞻”的后果。

  因此,取消SCI论文发表标准并不能消除当今学术界的恶习。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改变行政思维指导学术研究的状况,取消了SCI论文发表也会代之以其他,结果还是一个样。

《SCI论文发表不是学术评判体系扭曲的根本原因》内容如果没能解决您的问题,可免费咨询在线学术顾问获取解答。

本文由期刊VIP网编辑首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SCI论文发表不是学术评判体系扭曲的根本原因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SCIlw/9699.html